第453章 寻找李四(1/2)
齐国与梁国之间的恩怨纠葛,始终起伏不定,从未真正停歇。
数十年前,随着镇国公一家的离奇惨死,更是再度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战争,不过那场战争,双方都未能从中占到决定性的便宜,最终在各自付出不小的代价后,也只能草草收场,鸣金收兵。
而在之后的数十年,尤其是在齐国新皇登基后,因主张休养生息,缓和与邻国关系。
齐梁边境便再无战事,甚至就连小摩擦也在极力控制。
紧绷的弓弦稍稍松弛,也让两国边境的百姓,难得地过上了一段还算安稳,不必终日提心吊胆的日子。
行走在晋安城熙熙攘攘的街道上,魏仁对于这种氛围感受得更为真切。
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商贩叫卖声不绝于耳,孩童追逐打闹,一副人间烟火气象,这与修士之间动辄你死我活的氛围截然不同。
他已抵达晋安城多时,并且循着记忆,来到了当年镇国公府所在的位置。
然而,昔日的国公府,早已物是人非。
府邸被皇家收回,如今不知赐给了哪位皇亲国戚或得宠臣子,成了一处守卫森严的私人别院。
大门前,身着鲜明甲胄的护卫分列两侧,目光锐利的扫视着每一个过往的行人。
魏仁在此驻足良久,自然也引起了守卫的高度警惕。
感受到那几道毫不掩饰的审视目光一直锁定在自己身上,魏仁并不想在此刻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他如今身处东陆,任何修士手段的动用,都会引来祸事。
因此只得收回目光,如同一个普通的过客般,默然转身,混入了人流之中。
他此行前来,最重要的目的,是找到当年的门房李四。
悠悠数十载岁月过去,李四本人大概率早已死得透透的。
但其子孙后代,想必仍在这晋安城中延续。
可是,这对魏仁来说同样并非易事。
他离家时年纪尚轻,对家中仆役的居所和亲属关系都并不了解。
加上离家太久,对这里最多也只能算是人生地略熟。
偌大的晋安城,百姓众多,想找个人还真是并不容易。
不过好在有魏百姓的指引,他来到了位于晋安城东南角,那片房屋低矮的棚户区。
那里聚集的多是些无根无萍的外来流民,或是被主家驱逐开革的落魄下人。
根据魏百姓的记忆,当年李四的一家,就居住于此。
既然锁定了范围,剩下的便没有太多取巧的方法。
魏仁开始在这片棚屋区中,一家一家地探寻。
他毕竟是修士,记忆远超常人。
在脑海中仔细回溯,提取出关于门房李四的清晰相貌后,他便以此为根据,主要搜寻与之面貌特征相似的人。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也有过错漏。
棚户区人员流动颇大,数十年的变迁,许多人家早已搬离或消散。
但魏仁极有耐心,最终,在靠近东边城墙根的一个相对僻静的角落,他找到了目标。
那是一处相对破落的棚屋。
家中如今有一位年迈的老人,一对中年夫妻,以及一个正值妙龄的少女。
那老人,正是李四的儿子。
当年镇国公府惨案,李四作为门房,自然也未能幸免于难。
家中顶梁柱骤然崩塌,只剩下李四的婆娘带着儿子苦苦支撑。
好在镇国公府昔日赏赐在城外的几亩薄田并未被收回,李四的婆娘也靠着四处接些散活,杂活,加上田里的微薄出产,也能填饱肚子。
是夜,月明星稀。
魏仁悄无声息地潜入了这间破旧的棚屋。
屋内陈设简陋,空气中弥漫着老人味。
李四的儿子,那位年迈的老人,正躺在床上沉睡着,发出断断续续的鼾声。
隔壁的屋子里,则住着李四孙子一家。
魏仁的目光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停留片刻,随即越过他,投向了屋内最里侧。
那里悬挂着一面粗布帘子。
那帘子的后面,则供奉着老道留下的玉佩。
在这棚户区,财不外露是最基本的。
李四当年得到这枚玉佩后,知道这是仙人之物,也就没想着变卖,而是将其作为传家宝供奉了起来,并叮嘱后代务必传承下去。
其实,在前一天夜里,魏仁就已经偷偷潜入过一次。
当时他便想直接取走玉佩,但转念一想,这始终是看到当初“送”给李四的,自己这么无端取走,实在有违良心,于情于理,都该有所补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