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成(1/2)
收成
时间过得快,一晃眼已经到了六月份,在江南地区暑气已盛,西召府却还处在清凉舒爽的初夏,天气没有南边热,这会儿傍晚微风吹拂,尽吹走白日的炎热。
小麦已经长到半人高了,瞧着欣欣生意,厚厚的麦穗让人一眼望去就开始无尽畅想六月的丰收,从旁边走过都能感受到清新的味道。
大家都说,这一次的小麦比以前看起来要好。
当然,一切还要等小麦收成才知道,毕竟有些麦子看着厚,实际有许多空穗,那样收成就大打折扣了。
站在麦田边远远望去,水渠绕着黄澄澄的麦田缓缓流淌,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水面偶尔越出几条鱼儿,大口大口呼吸着水面上的空气。
水渠里的鱼还是林环让人放的。
本来这水渠修建时就让人严加看管,百姓们是不能在水渠里洗衣洗菜的,只能打回家用,因此水渠的水质十分好。林环看着这冰凉清甜的水着实眼馋,同林晚修商量后,便打算往里头添些鱼苗,若是能成,也能给府城人添口肉吃。
水渠不深,冬日里鱼苗不易存活,于是等开春日暖,林晚修便修书让太合府的煤炭水泥运输队伍顺道给自己带上几车鱼苗。
鱼苗种类不多,扣除路上的折损,最终放进水渠的有二百斤左右,如今已经长到半手掌长了。水渠各地互通,鱼苗也顺着这条遥远的路分布到了西召府各地,在水渠中肆意畅快地成长。
大家都知道水渠中放了鱼,每每看见这条充满生命力的水渠,老农人总会会心一笑,想着等自家小麦收成了,便同官府买上几条鱼吃。
他们西召府本地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吃过鱼,老人也没想到,临了临了自己还能有这个口福,真是多亏了林大人啊!
看着水绕麦田的场景,老人咧开嘴笑,缺失的牙洞迎风招摇,彰显着老人愉快的心情。
“阿爷!”小孙子过来喊老人,“吃饭啦!”明日他们就要收小麦了,今日爹娘发话了,早早吃完饭休息,明天早早起来收割!
“来咯!”老人双手背在身后,摇头晃脑地朝家里慢慢走去。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哟。
晚风微凉,吹得王府小院中的人也满心凉爽。
林晚修手上捧着一杯清冽甘甜的葡萄酒,配着吾来提送来的玉杯,轻轻晃荡,便盈出一分微醺。
这葡萄酒是今年六月份研制出来的,林晚修视察各县时把这任务交给了淅河县,淅河县位于西召府西北部,几座山夹杂的盆地间,气候炎热,光照时间极长,葡萄蜜瓜等水果长势极好。
原先因为水源问题,葡萄蜜瓜产区较小,四月份引水通渠后,淅河县县令便下令扩大水果产区,明年就能产出更多水果了。
看见淅河县如此得天独厚的位置,林晚修就立刻将自己所知道的酿酒法子告知淅河县县令,要他组织人进行试验,争取早日制作出葡萄酒。
本以为要等到明年才能成功,没想到淅河县县令爱民心切,早早就把葡萄酒研制出来,前几日还向他呈书,说是要在淅河县成立酒厂。
林晚修看着爱人一口一口抿酒,深红的酒灌入牙白的齿间,像是带着红唇上的血一道被喝进嘴里。眸色渐深,林晚修压着声音问:“子沐觉得这酒如何?”
燕子沐好酒,但煜朝的酒管控严,以前也没有大肆喝酒的机会,如今身边爱人相伴,万事无忧,喝酒也放肆起来,这时候眼睛有些发亮地说:“好酒!”
“这酒来得正是时候。”
九月份玉石公盘就要在西召府展开,林晚修原本还有些忧心该用什么招待,若是只用些果干着实上不了台面,现在好了,这酒一出,加上棉花制品,定能为西召府经商打开局面。
特别是酒,这不用粮食酿造的美酒,说不准还能吸引来许多文人墨客呢。若是有人愿意为西召府的美酒题诗作章,那就赚到了。
林晚修也抿了一口,他不好酒,自然不贪杯,这会儿一杯还没喝完,头脑十分清醒,含笑看着燕子沐豪饮的模样,心下想:若是早知道子沐这么好酒,怎么也要早点把葡萄酒给整出来。
二人在院中坐了一会儿,眼见月上中天,便止了这场对饮,相携回房休憩。
第二天是个大晴天,天上时不时飘过大团大团的云朵,给麦田里收割的农人带来一丝天赐的阴凉。
在所有县村中,最受众人瞩目的自然是丰垭村的收割情况,毕竟丰垭村这几个月开荒沤肥的劲头十足,动静大的周边村子都晓得,一传十十传百,人人都知道西召府有个村子要种出最高产的小麦来。
当然,这话不是丰垭村人说的,只是传着传着,原本的话就变了个样,不过,丰垭村人心中确实想的是制作出最好的肥料,种出最高产的粮食。
对丰垭村人的雄心壮志,大部分人都不看好,特别是其他村子的人,大家祖祖辈辈都是种田来的,这粮食长成什么样是上天注定的,自己还能管了?
虽然嘴上都说着不行不行,可大家心中还是有一个声音在说:万一呢?如果丰垭村真能种出高产粮食,他们是不是再也不用挨饿了?
是盼着丰垭村能干成。
这不,巳时一到,丰垭村人开始收割小麦,田边围着的人可不少,许多都是府城中没有田地的人家,听说了丰垭村的事情,来凑热闹。
“爹,您瞧着如何?”一个小伙子冲身边老爹问。
他老爹也是老把式了,在自家落户府城前也在村里种了几十年的田,这会儿看着小麦田长势,心里边有所估算。
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说,一亩地小麦收成约莫三石,好一些的肥田能上四石,这已经是了不得的收成了,能富养一户人家。
老人看着沉甸甸的麦穗,心中估测这一亩地怕是能收到四石粮,已经是十分好的收成了。
“我们家以前收成在村中算高,一亩地约莫三石五。”老人心中思忖一番,“这麦子我瞅着好,饱满肥硕,怕是不低于这个数。”伸出手比划一番。
周围的人皆惊叹:一亩四石!
“若是每亩地都有这个数,丰垭村可是发了。”胖乎乎的妇人艳羡地看着一堆堆的麦堆,他们家是没有田,若是有田,能有这个收成她就谢天谢地喽。
“还没脱谷呢,等等再看。”
因为官府也很关注丰垭村这一批小麦的收成情况,因此村长率先组织了十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把齐壮家的这亩地先收了。不出两刻钟,三亩地的小麦已经全部收完。
村长儿子赶着牛车,把收好的小麦一趟趟拖到齐壮家中场子铺开晒着,如今太阳大,虽然时不时有云团,也不影响小麦晒干。
围观的见村长儿子来来回回将齐壮家的小麦全收完了,凑上去问:“可过称了?”
“还没脱粒呢,明日再过称!”村长儿子笑得灿烂,虽然还没晒干脱粒,可他这么来来回回跑了十几趟,以前可从没有过!
往常三亩地的小麦运个七八趟已经是了不得,如今可是翻了个倍!
想到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村长儿子简直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
“那我们明日再来看!”天气也热起来,眼见到了要吃午食的时候,府城来的又呼啦啦一道回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