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搞基建,我是认真的 > 离开

离开(1/2)

目录

离开

安阳镇东大街宁安巷子。

“娘,一个饼子就够了。”宁家大郎今日第一天上工,一大家子早早就起床给大郎准备东西。

宁家爹娘在灶屋忙活着,给宁大郎准备好带的吃食;宁大嫂给宁大郎收拾包袱,装上一个月要穿的衣服;宁大郎儿子也揉着惺忪的睡眼,嘟囔着要送爹爹。

前几日,有一行人在东大街支了个牌子,上边写着:“招跑商,月钱面谈。”落款是林氏木炭坊。

木炭!

经过这么一遭雪灾,谁还不知道木炭是个不得了的好东西?若不是林先生带着木炭下山救灾,安阳镇上不知会死多少百姓。

现在看到一个自称是木炭坊的摊子招工,不少人都被吊起了兴趣。

于是,侯全的招工摊子没摆多久,就有人上来问。

“敢问这木炭坊可是坎儿村的木炭坊?”坎儿村是生产木炭的第一村,这是安阳镇上人人都知道的事情。

“没错,我们正是从坎儿村来的。”侯全身旁坐着的模样年轻的少年点点头。

少年名叫童秋,是坎儿唯一和林晚修一般大的少年。不过童秋家更贫苦,自小就在家帮忙做事,倒是没有和林晚修过多来往。

童秋自小吃过没钱的苦,最是珍惜银子,也很有冒险精神,此次外销处报名的人里就有他。

“真是坎儿村的!”围观的人惊呼。

“那这林氏是不是林先生的林氏啊?”大娘急吼吼地问。前月下大雪时,林晚修一直跟着燕子沐赈灾,众人早就熟悉他了。

“我们林氏木炭坊取自村中林家,林家有一儿子名叫林晚修,不知你们说的是不是修哥儿。”侯全接过话。

“是了是了!就是林先生!”

“这是林先生的木炭坊啊?”一个粗壮大汉嘿嘿一笑,“那我可要报名!”

此人就是宁大郎。

宁大郎走出人群,来到招工摊子跟前,也没有直接报名,问:“不知这跑商是作甚?”

“我们木炭坊需要人出去签单子,这跑商就是去寻买炭的人家,和人签了单子带回来。”

大家就明白了,原是招销客。

宁大郎点点头表示知晓,又问:“这月钱如何算?”

“月钱一两银子,签成一张单子还有额外的奖赏。”至于额外的奖赏怎么算,就不必在众人跟前细说了。

“一两银子?”有人惊呼,“安阳镇上何时有这么高的月钱了?”

“虽说月钱高,可这事是要出远门的,一路上还不知要吃多少苦。”说话的人很清醒,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卖东西,被坑了事小,害了性命可就事大了。

“倒也是,我这刚刚娶媳妇,可不能去冒险。”

“我也是,左右也要去施工队,还是在镇上安稳。”

这话一出就引来了旁人羡慕嫉妒恨的目光,如今谁不知道施工队是个肥差?用新的水泥建房子又不费什么气力,不需要自己摔土坯,省了多少力气;又换着法的吃肉,昨日是鸡肉,前日是猪肉,据说,林先生开口了,施工队每日必须有一顿肉菜。

这么吃好喝好,上工跟玩似的,谁都眼馋。

当然,上工定然是不轻松的,可对常年做重体力活赚取微薄薪水的镇上人来说,这已经是轻松又体面的活计了。

“罢了罢了,我再等等吧,听闻咱们镇上也要建工坊,到时我再去报名。”

“不错,这跑商工钱虽高,可着实危险。”

说着周围围着的人很快就散开了,只留下几个还有心思的人围在摊子前。

宁大郎没走,他自是知道跑商的危险,可他没办法。三年前他在一家商户做搬运的活计,每月还能有四百文月钱,家里日子尚且过得去。

可一次卸货时,主人家的小舅子不慎脱手了货物,一下子扯到了宁大郎的手,当时手就不能动了。主人家不认这个事,非说是宁大郎不小心,还说宁大郎坏了他的货物,让宁大郎赶紧离开,不然就报官让让宁大郎赔偿损失。

民不和官斗,也不能和商斗,宁大郎只好吃下这个亏。家中银子不富足,散尽家财也只看看保住了手,平日吃饭拿东西没大问题,可要用力是不行的,自此宁大郎再也无法出重力。

可老百姓哪个不是干苦力活的?能找到不费力气的工作可谓难如登天,他又不会写字,不能去做账房,家里这些年一直靠妻子和爹娘摆摊赚钱。

也只堪堪维持生计罢了。

如今看到这样一个不用出重力的活计,他怎么都要试一试。

“这位小兄弟可确定要报名?”童秋看宁大郎没走,便开口问。

“要的。”宁大郎心中没有犹豫,点点头应是。

“那好,小兄弟姓甚名谁家住何处?”童秋拿起炭笔,铺开一本用线缝在一起的本子,打听起宁大郎的家世。

“我名宁朗,住东大街兰芝巷子,家中老大,大家都叫我大郎。”

“好,宁大郎。”童秋认认真真记下宁大郎的信息,这些跑商都是要带着他们的货出去的,不了解清楚可不行。

宁大郎有些惊讶,这小子一身短打粗布,怎么看都不像个读书人,竟也会识字写字。

“登记好了,咱们是要签契书的,我跟你说说这契书的内容。”童秋将契书念了一遍,又说了些注意事项,便让宁大郎按压手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