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纵横古今南洋豪门的大唐风云录 > 第292章 宝岛更名归故土 闽台共济谱新章

第292章 宝岛更名归故土 闽台共济谱新章(2/2)

目录

随着自贸特区的发展,闽台两地的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墨家建造的\"渡海飞舟\"穿梭于海峡之间,船舱内配备的\"防晕装置\"让晕船成为历史。在台湾新竹,福建移民带来了闽南的建筑技艺,红瓦白墙的院落与当地的吊脚楼交相辉映;而台湾的原住民则将捕鱼、狩猎的经验传授给内地渔民,双方共同编写的《闽台渔猎图志》成为两地智慧的结晶。

教育领域的融合更具特色。长安派来的夫子在台湾设立\"太学分校\",学堂内既有《论语》《唐律》的诵读声,也有关于墨家机关术的实践课。孩子们手中的夜光石课本上,汉字与原住民文字并列,配图是台湾的日月潭与福建的武夷山。当泉州的学子通过传声筒与台湾学生共同背诵《春江花月夜》时,跨越海峡的朗朗书声,成为文化交融的最美乐章。

科技赋能:跨海基建显神威

为加强闽台联系,墨家展开了一系列惊世骇俗的工程。在海峡之上,\"飞龙索桥\"如巨龙横卧,桥面由特殊的弹力玄铁制成,可抵御十二级台风;海底深处,\"龙宫隧道\"蜿蜒数百里,内置的\"潮汐发电系统\"不仅为隧道供能,还能将多余电力输送到两岸。更神奇的是\"气象预警塔\",这些矗立在闽台沿海的青铜高塔,通过监测云层中的电荷,能提前三日预报台风。

在台湾的基隆港,墨家工匠正在调试\"海上城市\"。这个浮动的巨型平台上,既有农田、工坊,也有防御炮台。\"此乃海上要塞,亦是移动粮仓。\"工程师转动操作台上的八卦轮盘,平台的机械腿缓缓升起,\"遇敌时可升起防御屏障,平时则为闽台贸易的中转站。\"

圣谕昭彰:家国同构固金瓯

长安皇宫内,童浩林审阅着闽台发展的奏章,龙颜大悦:\"狄卿,台湾更名不过月余,两地贸易额竟增长六成!\"狄仁杰展开全息数据图:\"陛下,自贸特区的设立,让闽台百姓利益相连,民心自然归附。\"童浩林大笔一挥:\"增设'闽台总督'一职,统筹两地政务;再拨百万贯,用于修建台湾的水利工程!\"

消息传回闽台,两地百姓欢呼雀跃。泉州的工坊连夜赶制\"闽台一家\"的夜光石灯笼,台湾的原住民跳起传统舞蹈庆祝。当第一盏灯笼在海峡两岸同时点亮,温暖的光芒倒映在海面上,仿佛一条金色的纽带,将这片血脉相连的土地紧紧系在一起。而\"台湾\"这个崭新的名字,也将伴随着大唐的盛世辉煌,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