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先民的足迹(1/2)
现代科考队的越野车停在昆仑墟入口的峡谷边缘,姜绾踩着碎石下车时,鞋底传来异样的触感。她俯身拨开覆盖在岩壁上的苔藓,一块人工开凿的方形石块赫然显现,边缘的凿痕呈 45 度角整齐排列,与三星堆神树基座的榫卯结构完全一致。林教授用碳 - 14 测年仪贴近石块,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最终定格在商王武丁时期 —— 与陨铁小球的铸造年代完美吻合,“是同一批工匠的手笔。” 他抚摸着凿痕深处的凹槽,这些只有指甲盖大小的印记,与璇玑阴阳镜的齿轮纹存在数学关联,“每道凿痕都是坐标点,组合起来就是星图的拐点。”
峡谷两侧的岩壁上,类似的凿痕绵延不绝,组成与神树投射轨迹相同的螺旋线。姜绾让队员用激光测距仪测量相邻凿痕的间距,发现它们严格遵循着 “三、四、五” 的勾股比例,与《周髀算经》中记载的宇宙尺度完全对应。最密集的凿痕群位于一处断崖,那里的印记组成北斗七星的形状,斗柄指向的方向恰好有块突出的岩石,岩石表面的星砂在阳光下闪烁,与现代实验室中参宿四的光谱数据完全一致。
“是天然的天文观测站。” 林教授将岩壁的三维模型与卫星拍摄的星图叠加,发现北斗七星的凿痕能精准预测参宿四的位置变化,误差不超过 0.3 度,“古人用这种方式记录超新星爆发的周期,就像现代的射电望远镜阵列。” 他突然注意到凿痕中的星砂存在细微的分层,每层的厚度对应着不同时期的磁场强度,与冰川中的记录形成完美的互补,“这些足迹不仅是路标,更是跨越千年的科学数据档案。”
车队沿着凿痕指引的方向前进,路面逐渐出现用碎石铺成的台阶。姜绾数着台阶数量,当数到第 128 级时,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 —— 一片平整的台地上,散落着数十个青铜鼎的残片,鼎耳内侧的网格纹路与祭祀鼎完全相同,只是尺寸缩小了十七倍。她将残片按纹路拼接,组成的图形与现代实验室中的 “通天柱” 横截面完全吻合,中心的凹槽正好能容纳璇玑阴阳镜,“是微缩的祭坛模型。” 她转动镜面,台地中央的地面突然下沉,露出一个与陨铁小球相同的六边形孔洞,“这是激活能量通道的开关。”
此时的古代线,萧决的队伍正穿行在祁连山的一处峡谷。墨家弟子突然在山洞口发现异样,岩壁上的刻字在火把映照下泛着红光,字体是早已失传的夏朝文字。姜绾抚摸着最下方的 “共振者” 三个字,指尖传来灼热的触感,与青铜护腕的温度完全一致。当她让萧决将血滴在刻字上,文字突然亮起红光,组成与现代台地相同的六边形,洞口的巨石发出 “咔哒” 声,缓缓向两侧移开,露出幽深的通道,通道壁上的星图与萧决伤口处的图案形成呼应。
“是‘天工门’的印记。” 墨家巨子辨认出刻字旁的齿轮纹,这是墨家先祖的标记,“只有能与星砂产生共振的人才能打开通道,就像现代的生物识别系统。” 他举着火把走进通道,火光映照下,两侧的岩壁浮现出更多壁画,描绘着古人搬运青铜鼎的场景,鼎下的滚轮与三星堆神树的齿轮属于同一规格,“他们在用与神树相同的技术建造昆仑墟,这些壁画是施工蓝图。”
通道的地面铺着平整的青石板,石板缝隙中镶嵌着星砂粉末,组成与现代台地相同的勾股图案。萧决用青铜尺测量石板的长度,恰好是现代米制单位的 1.7 倍 —— 这是夏朝的 “步”,与参宿四到地球的距离倍数完全一致。当他踩到第七块石板,石板突然下沉,上方的岩壁投射出与神树相同的星图,第七根枝干的终点处标注着 “天枢能源核心”,与现代实验室三维模型中的位置完全吻合。
“是压力感应装置。” 姜绾看着石板下方露出的青铜弹簧,这些由陨铁混合青铜制成的构件能感应人体的重量,“古人用这种方式筛选进入者,只有携带足够信物的人才能触发机关,就像现代的门禁卡。” 她让队员依次走过石板,只有佩戴青铜护腕或持有佩剑的人才能触发星图投影,普通弟子经过时则毫无反应,“信物的能量会与石板中的星砂产生共振,这是最原始的身份验证。”
现代科考队在台地的六边形孔洞中放入璇玑阴阳镜,地面突然震动,隐藏在岩石下的轨道浮现出来,轨道上的青铜轮与三星堆神树的齿轮完全咬合。林教授启动无人机探测,发现轨道延伸至峡谷深处,与卫星地图上的异常磁场带重合,“是运送物资的轨道系统。” 他看着轨道旁的刻度,每格代表的距离与古代夏朝的 “里” 完全一致,“古人用统一的标准建造了这套跨地域的运输网络,从三星堆到昆仑墟,就像现代的铁路系统。”
轨道尽头的岩壁上,有处与青铜爵相同的凹槽。姜绾将爵身嵌入凹槽,岩壁突然转动,露出一个储藏室,里面整齐排列着青铜容器,容器中的氦 - 3 溶液与古代线通道中的成分完全相同,只是纯度更高。容器底部的星砂组成与参宿四相同的红色光晕,光晕的脉动频率与现代实验室中的共振频率形成跨时空的呼应,“是能量补给站。” 林教授检测容器的密封性,“这些溶液能保存三千年不泄漏,古人的密封技术比我们想象的更先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