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她在边关杀疯了 > 第12章 战后整训

第12章 战后整训(2/2)

目录

会议结束后,柳如烟带着萧战霆来到后山新辟的试验田。二十名斥候正借着月光翻土,小顺子蹲在田埂上,用炭笔在木板上记录土质:\"东南坡沙质土,适合种胡麻;西北坡黏土带碱,得掺骆驼粪...\" 他忽然抬头,眼睛亮晶晶的,\"如烟姐,等粟米长出来,咱们就能在田边埋三棱刺,敌人踩中就会触发连弩,射向他们的马眼!\"

萧战霆望着少年将军事思维融入农耕,忽然想起柳如烟的话:\"真正的屯田,是让每株禾苗都变成武器。\" 她蹲下身,用虎骨刀在泥土里划出沟渠,刀刃翻转时带出潮湿的土腥味:\"每个田块修成菱形,田埂高七寸,既能防战马踩踏,又能藏下响铃。秋收时,士兵在田间收割的不是粮食,是敌人的退路。\"

\"已让暗卫随粮车进京,\" 萧战霆递过羊皮水袋,指尖触到她掌心的老茧,\"除了种子,还奏请皇上调派农学博士,教咱们改良耐旱粟种。\" 他望向远处正在搭建的了望塔,塔身裹着野蔷薇藤蔓,\"王猛说要在屯田区外围挖三层壕沟,沟底铺火石,敌人夜袭时,马蹄擦出的火星能直接引燃桐油。\"

柳如烟忽然笑了,月光落在她左眼角的痣上,像朵不会熄灭的火苗:\"看来王将军终于明白,最好的防守不是城墙,是让敌人踏进咱们的田埂时,就已经踩中了陷阱。\" 她站起身,甲胄上的蒲公英战旗在夜风中轻颤,\"等开春,让每个士兵在甲胄里缝粒种子 —— 敌人看见的是军队,我们看见的,是移动的粮仓。\"

与此同时,长安城内的文华殿里,御史中丞正将弹劾奏折拍在御案上:\"陛下,柳如烟区区女流,竟在军中推行 ' 农兵一体 ',置祖宗军制于何地?\" 他指着泛黄的奏报,\"更甚者,她竟让士兵在甲胄里缝种子,成何体统!\"

皇上翻着柳如烟的《戈壁屯田防御图》,忽然轻笑:\"卿可知,定远村之战后,西域商队改道绕行,为何?\" 他指尖划过图上的老槐树标记,\"因为他们听说,那里的每株蒲公英都藏着火石,每片树叶都能割喉。朕看哪,这个女将军不是在屯田,是在给敌人种坟。\"

殿外,萧战霆的暗卫正将最新战报呈给枢密使 —— 柳如烟发明的 \"响铃麦田阵\" 已在试验田奏效,踩中陷阱的野山羊发出的声响,成功引开了三批敌探。枢密使望着战报上的蒲公英印章,忽然长叹:\"当年老将军说 ' 兵民一体 ' 无人理解,如今倒让个女子在戈壁滩做出了模样。\"

千里之外的鹰嘴崖,柳如烟正在给小顺子演示如何用粟米秸秆制作绊索。她忽然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阿虎的声音带着笑意:\"副将,长安送来的种子到了,还附了道密旨 ——\" 他压低声音,\"皇上说,若有人弹劾你,就把屯田区的三棱刺样品寄去,让他们尝尝沙子里长出的 ' 青苗 '。\"

柳如烟望着木箱里的粟米种子,忽然想起在定远村的第一个春天,阿香嫂教她辨认麦苗与杂草。那时她以为,战争与耕种是两条永不相交的线,直到看见萧战霆在军报上写下:\"每粒种子都是未出鞘的刀\"。或许,真正的常胜之师,从来不是在沙场上杀人,而是让敌人在觊觎粮草时,先踏进死亡的陷阱。

是夜,主帐内的军事地图旁,多了幅屯田进度图。柳如烟用红笔在 \"定远村\" 旁画了个圈,那里的老槐树正在抽新芽,树下埋着她改良的第二代三棱刺 —— 混着粟米种子的刺尖,若敌人拔刺,种子就会随血落地,在他们的伤口旁,开出带毒的花。

帐外,萧战霆看着帐内一心扑在地图上的女子,转身之际忽然看见王猛抱着《如烟兵法摘记》走过,边走边念叨:\"陷阱分三重,一伤马,二乱阵,三取将...\". 他忽然轻笑,想起老将军说的 \"兵无常势\",原来真正的名将,不是让士兵变成刀,而是让每把刀都懂得,为何而挥。

萧战霆看向在烛光下她的剪影,忽然明白,这个从血与火中走来的女子,早已将战争的定义改写:当每个士兵都能在耕犁与刀剑间自由切换,当每块农田都能在丰收与陷阱间随时转换,镇北军便成了大漠中最可怕的存在 —— 既是百姓的粮仓,也是敌人的坟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