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脚底沾泥(2/2)
东李庄的村卫生室让杨进京的心又揪了起来——昏暗的屋子里,仅有的药品是几瓶过期药片,血压计的胶管都开裂了。
"杨书记,"赤脚医生李秀英红着眼圈,"不是我不尽责,实在是......"
杨进京从兜里掏出五百块钱:"先拿着应急,我回去就研究解决办法。"
回程时路过一片果园,杨进京突然叫停车。果园里的葡萄长势喜人,可农民们却愁眉不展。
"老板跑路了,"果农老赵蹲在地头,"说好的包销合同成了废纸......"
杨进京当场打电话给王德山。两个小时后,大柳树村的采购车就开进了东李庄。
"老杨,"王德山在电话里说,"你这县委书记当得跟救火队长似的!"
"没办法,"杨进京望着满载葡萄远去的卡车,"老百姓等不起啊。"
一周下来,杨进京走遍了七个最困难的乡镇。每晚回到县委,他的笔记本上都会多出十几页记录。周卫国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问题清单,额头上的皱纹能夹死苍蝇。
"老杨,这么多问题,钱从哪来?"
"挤!挪!凑!"杨进京掰着手指,"三公经费砍一半,超标车辆全拍卖,形象工程统统下马!"
这番狠话很快传遍了全县。有人拍手称快,也有人暗中使绊子。财政局长悄悄来找周卫国:"县长,真要这么干,得罪人太多啊......"
周卫国只回了一句:"要不你去跟杨书记说?"
局长灰溜溜地走了。
调研最后一站是西王屯。这个以"难缠"出名的村子,连乡干部都不愿去。杨进京的车刚进村,就被一群村民围住了。
"领导!给我们做主啊!"一个老太太直接跪在了车前,"村支书贪了我们的扶贫款!"
场面顿时混乱起来。老陈急得直冒汗:"杨书记,要不先回县里,派调查组来......"
杨进京却扶起老太太:"大娘,咱去村委会说。"
村委会里,村支书王有才振振有词:"这些刁民就是眼红!"他掏出一摞票据,"每笔账都清清楚楚!"
杨进京仔细翻看票据,突然指着一项:"这一万二的'招待费',招待谁了?"
王有才顿时语塞。调查后发现,这笔钱被他拿去给儿子买摩托车了。
"撤职!查办!"杨进京当场宣布,"扶贫款一分不少地追回来!"
回县里的路上,杨进京一直没说话。直到看见县委大楼的轮廓,他才突然开口:"老陈,通知全体干部,明天开大会。"
第二天的大会上,杨进京没有念稿子,而是把这一周拍的照片一张张放给大家看:漏风的教室,过期的药品,绝望的果农,下跪的老人......
"同志们,"他的声音有些沙哑,"这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差距!"
会场鸦雀无声。不少干部低下了头。
"从今天起,"杨进京宣布,"县乡干部每月至少驻村三天,写调研报告。谁糊弄,我就撤谁!"
散会后,周卫国拉住杨进京:"老杨,你这招太狠了......"
"老周,"杨进京从包里掏出一双沾满泥的布鞋,"这是我这一周走坏的鞋。当干部的,脚底不沾泥,心里哪有数?"
窗外,夕阳把县委大院染成了金色。更远处,广袤的田野上,农民们正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杨进京知道,这场"接地气"的行动才刚刚开始。但只要脚步够实,再难的路也能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