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2/2)
因此,八卦本身的含义被曲解误传了。
八卦真正的含义不指具体的事物,而是指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能量的流动方式,运行的某种规律。
卦意代表的是规律本身。
事物可以有无数个,但依据的规律是恒定的。
易经为什么叫易,它阐述的不是物象,而是变化。
八卦是自然界万物运行的八种基本规律。
震卦指的不是雷,而是雷形成的过程。
大气云层里的电能,中上层聚敛挤压,向下激烈释放,雷便形成了。
震卦可以指雷的形成,也可以指有着相似规律的其他事物的形成。
同理,八卦中的阴阳也不指光热等具体的元素,它指的是物质粒子和能量之间两种基本的运动趋势,收敛和发散。
事实上在《易经》中,只有符号,并没有“阴爻、阳爻”字样,数百年后孔子及弟子的《易传》才将“—”叫做阳爻,将“--”叫做阴爻。
可以说这么取名,是大部分易经八卦被曲解的根源。
八卦的两个基本符号起初跟阴阳的字义没关系。八卦图形先于文字出现,所有的卦名爻名都是后人自取的。
5-[有责08]
元容失意醉酒时填的词是虞美人。
6-[有责09]
颜征解决土地兼并的改革方法,灵感来自于现代的遗产税。
现代的资产形式多样,富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避税,资产也更容易流出国外。
但这些现代遗产税的问题在古代都不是问题。
古代土地是有形的、固定的、无法移动的,权贵富豪也无法轻易换国家,只要把土地收录在册,并严格监控土地交易,就能最大程度实现土地遗产税的目的,解决土地兼并。
7-[可好12]
天下大和。
‘天下大和’与‘天下大同’‘乌托邦’的含义一样,是一种理想社会的状态描述。
没有用大同,是因为大同是儒家的概念,不想用儒家的,我更喜欢和字,和平、和谐、和乐。
而且儒家自己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天下大同是说人人都是相同的小人?
即便不是小人,同字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相同、一样、没有区别,人的思想行为没有区别,多可怕呀。
鉴于史记及其他历史文献中也经常出现天下大和、天下大治、天下大定等词。
所以我用天下大和来命名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另外对于儒家的看法。
儒家的核心观点仁义礼智信…等等,总结起来就一个意思,做个好人/君子。
“如果人人都做个好人,世界就大同了。”
可这不废话吗?我也能说:
“如果人人都变成千万富翁,就没有穷人了。
如果人人都长得美,就没有容貌歧视了。
如果人人都吃饱饭,就不会有人饿死了。”
看似很对,实则完全没有价值。
只有说教,不是道,也不是理。
就算说教,儒家也应该去说教统治者啊,怎么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怎么建立公正的社会,让恶人得到惩罚,好人得到回报,怎么让出生的尽可能是好人。
儒家要求普通民众干什么?
让百姓做个任劳任怨、符合儒家礼法的‘好’人,方便统治阶级剥削压榨是吧?
哦,儒家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又是等级又是尊卑的,颠倒是非,欺压弱者,为皇权服务得可尽心了呢。
我反对儒家,不是反对美好的品德,而是反对儒家把道德作为工具,勒索别人付出,从而满足某部分群体的私利。
社会公平公正了,人们自然愿意当个好人。
学说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能不能让所有人得到公正的对待?能不能让社会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改变的对象应该是宏观的秩序和规则,而非具体的每个人。
现在也有些所谓的专家动辄建议年轻人应该怎样怎样,女性应该如何如何。
就业率低,倒是去改善经济结构、工作待遇、职业偏见啊。
生育率低,倒是去保障女性权益,修改婚姻法继承法,把社会一半资源还给女性,提高男性素质,减少性别失衡啊。
建议大众干什么?
如果是好事、有利的事,不用建议,大众自己会去抢着做。
如果不是好事,专家还建议,呵呵,把别人当什么了?
将社会问题归责给民众个人,让普通百姓为此买单,这种行为简直和那些跪舔皇权的腐儒一样令人讨厌。
8-[神现01]
关于黄帝是游牧民族。
学术界从古文献、考古、语言文化等多方面有很多研究论证,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典型的游牧民族作风。
更有力的证据是古基因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黄帝之后的夏商周三代王室的基因分别属于Q系、系,皆是不同的北方游牧民族。
而蚩尤被杀后,逃离的九黎族后人即苗瑶畲等族,和汉族主体的基因皆为O系。
夏商周统治者是游牧基因,黄帝自然也是,这和《庄子》中的记载完全吻合:
“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
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从黄帝开始,都是一群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乱人之徒。
9-[神现01]
关于蚩尤是女性。
学术界闻一多、郑慧生、龚维英等学者提出三皇五帝为女性论。
但我不完全认同,我认为三皇、炎帝、蚩尤为女,黄帝及之后的五帝为男。
如果三皇五帝皆为女,那么母系社会是什么时候转变成父系社会的呢?又是如何转变的?
母系到父系这么大的社会变革,应该有重大事件发生和相关记载呀?
已知母系社会是没有战争、人人和乐的至德之世,而父系和战争、暴力、杀戮、仆隶等男权因素高度相关。
因此,大规模战争的出现,即阪泉和涿鹿之战,就是母系社会向父系仆隶社会转变的开端。
黄帝作为游牧和父系的代表,是男性无疑。
而蚩尤和炎帝是母系部落的首领,这一点从现今苗瑶等民族的母系遗风和三月三也可以看出来。
母系社会的权力来源于血缘亲情,对生命创造者和养育者的敬仰,更来源于神。
在那个时代,人们认为世界万物是神创造的,生命食物是神恩赐的,因此祭祀盛行,部落有大事也需大祭司通过卜筮,询问神的旨意来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部落首领很可能就是掌握神权的大祭司。
而当时崇拜的是创世神和始母神-女娲,大祭司也必须是同样能创造生命的女性。
即便到了商周时期,政治上的首领已经换成男性了,但主持祭祀、与神沟通的权力仍然掌握在女性手中,大祭司或者巫基本都是女性。
所以在纯粹的母系社会时期,蚩尤炎帝和三皇作为部落首领兼大祭司,只能是女性。
10-[仙成09]
权力的来源。
在论述权力来源时,发现权力的定义有些模糊,于是给权力进行了更明确的定义和分类。
另外,合法的政治权力基于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人民主权的观点,来自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卢梭认为国家权力/政治权力来自于公意,是人民通过社会契约让渡给国家和政府的,简而言之,来自于人民的授权。
这是现代文明国家的基石。
我因为对权力的定义不同,看法略有差异。
我认为,国家权力/社会管理权/公共支配权的直接拥有者和主体是正当有效的制度/法律,而制度/法律依据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和修改。
完美理想的制度是所有人的高识之念决定。
实际合理的制度是从民众中选代表/议员,获得大多数人的同意决定,正当有效。
至于那些用暴力和战争建立,仅代表少数群体利益,强迫大众接受的制度,
因违反了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公平公正的原则,属于无效制度,由此产生的‘权力’实质是一种暴行,应予以推翻。
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
前者的公权力来自于私权利的让渡,
后者的公权力是由制度建立生效之时起,自发形成的,诞生于制度本身。
如果公权力是根据契约让渡来的,那么有人不想让渡怎么办?契约还成不成立?公权力对他还有没有效?
犯了罪的人说他不愿意让渡,没有立契约,不接受法律的惩罚怎么办?
倘若所有人的让渡是必须非自愿的,那么用契约来定义这一过程是不是有点不妥?
但是如果公权力是制度所有,就更为合理。
只要一个人出生在某个国家和社会,身处正当有效的制度覆盖的环境范围内,便要受到制度的约束。
他可以选择离开或者去改变,但在此之前,公权力的形成无需他的个人授权或主观同意。
简而言之,人民制法,法度治国。
治国权/公权力的主体在法律和制度,不属于任何一个人。
各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拥有并运行的,是职责。
11-文中的一些小问题
[荣辱03]中出现范显时,提到当今皇贵妃的娘家姓范。
[其辜03]提到接管西南军的范升是皇贵妃的弟弟。
起初对皇贵妃的定位单纯是一个地位显赫的宠妃,但写到[神现07]时,为了体现封建帝制的残酷,把皇贵妃塑造成了唐念-皇权下的受害者形象,同时又把前面的点给忘了,导致有点对不上。
如果要圆的话,便是宏光帝为了破格让唐念当皇贵妃,改了唐念的背景,让她成为了范家-一个世代勋贵、属于宏光帝亲信的大家族的女儿。
对于范家和宏光帝来说,唐念是不是范家亲女儿不重要,此时范家和皇贵妃及三皇子景暄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宏光帝有意为景暄培养势力,于是把范升派去接管西南军。
至于文中前期出现的女字旁贬义字,夫妻、男女等不良顺序词和其他可能的错别字及问题,我懒得一章一章改了。况且我还没想好,那些女字旁贬义字换成什么最合适。
先这样吧,等以后我把所有需要修改的都改完,确定好最终版本后,再放出来。
希望各大输入法赶紧推出造字功能,让用户可以造新字,这样我就可以打出我想要的字啦。
或者国家把那些女字旁贬义字统一换成单人旁,还有娇娆妩媚娴嫩之类的‘褒’义字也换了。
怎么只能女子娇娆妩媚娴嫩,男子就不能娇娆妩媚娴嫩了吗?
这不是在歧视我们男同胞吗?
赶紧换,必须换。
有男性反对也容易解决,那就把那些字都换成男字旁实行个几十年,之后再换成人字旁,这下应该不会有人反对了吧?
好了,不说性别问题了,提起就火大。
12-下一本小说
第一本书终于完结,一直盼着写完,真到结束时,心情有点复杂。
有开心激动和满足,也有怅然若失和不舍。
接下来是一篇现代职业文《愿闻心中律》。
女主内敛聪慧心理师,男主优雅腹黑大律师,冷切热和白切黑的极限拉扯。
同样是单元文的形式,女男主通过办案串联各个单元。
预计在明年(25年)上半年开始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