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寒门青云路:我在官场撕伞的日子 > 第11章 茶映千秋

第11章 茶映千秋(1/2)

目录

王阿婆的陶罐茶在非遗博览会上展出,展台采用全息投影还原了炭火焙制过程。智能温控系统悄悄记录着她翻动茶叶的节奏,转化为数据流汇入"古法制茶数字基因库"。

"这哪是传手艺,"她笑着看重孙用AR眼镜扫描茶罐,"分明是把老太婆的手艺刻进电子族谱了。"展柜玻璃反射着茶罐与数据终端,像连接古今的镜廊。

机械狐狸的合金尾巴扫过古茶树时,树皮上的生物传感器突然蜂鸣。春妮扒开苔藓,发现树洞里有台微型气候记录仪——这是三十年前科考队留下的。

"两代守护者在此相遇。"老周将锈蚀的仪器与新型纳米监测器并排摆放,无人机群在空中排出"1983-2023"的字样。暮色中,老仪器残存的最后一丝电力,点亮了新设备的指示灯。

张婶的"活针"技法被录入非遗区块链,每一处0.3毫米的跳线都生成独立数字指纹。上海博物馆的AR展区里,游客们正用智能手环"穿针引线",虚拟丝线在空中织就茶纹。

"奶奶,"小女孩指着自己绣出的歪斜茶花,"机器能学会我的'错误针法'吗?"全息投影忽然将她的作品幻化成新品种——"童真纹"。

阿芸的智能茶炉在海外电商平台售罄,说明书里藏着个彩蛋:扫描炉脚的古谚二维码,会播放支教老师吟唱的采茶调。东京某茶室里,白发老人听着异国山歌落泪:"这调子...和我幼时在台湾听的竟有七分相似。"

孩子们新制的铜铃无人机正在村口试飞,铃铛里藏着微型储存器,记录着今日的茶山鸟鸣。

王磊的古茶树抗寒素论文登上《自然》杂志封面时,返乡青年们正用3D打印技术复刻百年茶种。发小举着透明培养皿惊呼:"看!茶籽发芽的瞬间像在跳芭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