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的人生手帐 > 第299章 第一师范

第299章 第一师范(2/2)

目录

我们拾级登上妙高峰,这座海拔约70米的山峰,曾坐落着宋代理学名家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亦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前身,承载着千年学术传承,堪称“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文化地标 。转折的回廊间,一群群学子如野马般奔跃而下,青春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这时林晓拉了拉我的手:“姥爷,毛主席在这里读书时,有没有他喜欢的人呀?”

我笑着点头:“当然有。他的妻子杨开慧,就是在这里与他结缘的。”林晓眼睛一亮:“他们的爱情一定很浪漫吧?”“是啊,那是革命与爱情交织的动人故事。”我缓缓道来,“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毛泽东的修身学老师,最早便称赞他‘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毛泽东常去杨家请教,杨开慧渐渐参与他们的讨论,敬佩他的宏论卓识。1920年冬,他们在一师附小主事室结为连理,没有花轿嫁妆,没有媒妁之言,只用6元钱请亲友吃了顿饭,便许下了‘同生共死’的诺言 。”

说话间,我们已来到妙高峰顶的火炬楼前。火炬楼陈列着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执教及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资料。

这座1969年建成的建筑占地约2500平方米,钢筋砖混的主体由24根方形立柱支撑,黄色瓷砖墙面搭配石雕护栏,十级台阶尽显宏豁大气。顶部四角的巨大火炬寓意毛泽东思想照耀四方,正面高悬他亲笔题写的“第一师范”,下方八朵葵花簇拥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镂字横额,两侧则是“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与“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题词 。那铁划银钩的字迹依旧力透纸背,让人驻足感慨。我告诉林晓,这正是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等创立新民学会后,确立的奋斗宗旨 。

从妙高峰下来,绕道一师附小时恰逢放学。小学生们像欢快的小鸟般簇拥着老师涌出古老廊门,喧闹声中,我忽然陷入恍惚——人群里仿佛出现了青年毛泽东与杨开慧的身影,他们并肩而立,脸上洋溢着爱情与理想交织的喜悦。

林晓蹦蹦跳跳走在前面,突然转身:“姥爷,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我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好啊,但你现在要先好好学习。当年毛主席在这里,可是图书馆借书最多的学生。在《伦理学原理》上就写下了一万两千多字的批语,还与蔡和森等好友研讨学问、探求救国之道呢 。等你长大了,自然会遇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走出校门时,夕阳为古老的建筑群镀上温暖光晕。回望这片土地,它不仅沉淀着千年文脉与百年革命记忆,更藏着热血青年的理想与深情。那些关于求知、奋斗与坚守的故事,早已融入每一块砖瓦,在时光中静静流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