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同乳(2/2)
就这样,容娥作为知青下乡了。她下地插秧,割稻子,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而武义在盘锦,运气比容娥好。他在农场一所中学读书时,教他的老师不是北师大毕业就是东北师大毕业,讲课认真,还会给他补高中的课程。武义本来就聪明,加上肯学,高考恢复后,他就考上了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第一时间给容娥写了信,信里说:“等我毕业,回沈阳找你。”
容娥收到信时,正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拧螺丝。她是1975年调回城里的,进了一家纺织厂,成了一名女工。她把武义的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只是那时的她,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了,常年的劳作让她的手背粗糙,眼角也有了淡淡的细纹。
再后来,武义毕业了,分配到了电力公司,从技术员做起,一步步升到科长、处长,还当了几年电力中专的校长,最后从正处级岗位上退休,风光无限。
而容娥,在九十年代末遭遇了下岗,拿着微薄的补偿金,摆过地摊,卖过水果,最后在小区门口开了一家小小的便民超市,守着三尺柜台,直到退休。
那些年,武义和容娥不是没见过面。武义回沈阳时,总会去容娥的超市里买瓶水,坐下来聊几句。容娥也会给他装一袋刚煮好的茶叶蛋,武义会问她家里的情况,问她儿子的工作。没有暧昧,没有尴尬,就像两个久别重逢的亲人,说着最寻常的家常话。
同学会上,有人举杯问武义:“当年你和容娥那么好,怎么就没走到一起?”武义端着酒杯,看了一眼坐在对面的容娥,笑了笑:“我们是兄妹,一直都是。”容娥也跟着笑,给旁边的同学夹了一筷子菜,轻轻说了句:“缘分这东西,本来就不是都能成的。”
直到我发了那条微信,容娥才把藏了一辈子的秘密告诉我。她说,武义去盘锦的前一晚,她妈找她谈过话。她妈说:“娥子,你和武义是一口奶喂大的,在我心里,他就是你弟弟。你们可以一辈子好,但不能做夫妻。你想想,将来你们要是有了孩子,怎么跟孩子说?说你们是同一个妈喂大的?”
容娥说,她当时没懂,只觉得心里堵得慌。直到后来她下乡,看着身边的知青成对成双,看着武义寄来的信里写着他的学业,她才慢慢明白。有些感情,从一开始就定了性,不是爱情,却比爱情更长久。就像她妈怀里的那片温暖,滋养了两个孩子的童年,也界定了他们一生的关系。
“我这辈子,不遗憾。”容娥最后说,“武义过得好,我就放心了。我们还是会一起去看武义妈,一起聊小时候的事,就像当年在胡同里一样。”
我放下手机,看见候机大厅窗外的雨已经停了。广播响起:“飞往长沙旅客准备登机。”可我的思绪还在回忆中,我想起小时候,在武义家的院子里,容娥和武义一起跳皮筋,武义总是让着容娥,容娥笑起来的时候,武义的眼睛里全是温柔。那时的我,以为那是爱情的开始,却不知道,那只是两个“兄妹”最寻常的模样。
有些爱,不是牵手一生,而是看着对方过得好,然后在岁月里,守着那份“一奶同胞”的情谊,慢慢变老。就像胡同里的老槐树,枝繁叶茂,见证了所有的过往,却始终安静,不声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