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诗歌(1/2)
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
最近,我沉浸于中外微型诗鉴赏之中,内心满是感慨,遂提笔记录下这些思绪。
微型诗,作为诗歌中的一种简短型诗,往往以精炼的语言直击人心。就像那句经典的“圆明园残骸/倘若/张常信”,虽简短,却蕴含着无尽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最残断的石/跪着”更是将诗歌以精巧取胜而非以篇幅见长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寥寥数字,却字字珠玑,精准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
在众多的微型诗中,那些描绘战争、爱情与平民生活的篇章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些诗歌,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在纷飞的战火中,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百姓流离失所,家园化为废墟。同时,也感受到了爱情的真挚与美好,那是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温暖,是心灵深处最柔软的慰藉。而平民生活的质朴与坚韧,也在诗人们的笔下栩栩如生,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真实模样。
诗歌不像散文或小说那样通俗易懂,它往往需要读者用心去品味、去揣摩。但也正因如此,诗歌有着独特的魅力。它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能够一针见血地触及读者的灵魂深处,引发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当我们与诗歌对视,仿佛能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在诗中倾诉着他们的想法、情感以及那个时代的故事,而我们则在阅读中倾听、思考,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振。
此次鉴赏的诗歌主要分为中国篇和外国篇。中国篇涵盖了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作品,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从古典诗词的韵味到现代诗歌的创新,每一首诗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外国篇则汇聚了除中国外古今的优秀诗歌,这些作品大多是经过翻译而来的。尽管翻译可能会使原作的韵味有所流失,但我们依然能够从中领略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与诗歌魅力。就像台湾的一位教授所说,阅读诗歌最好是读原文,可惜目前我们大多只能通过翻译作品来了解外国诗歌。这也让我更加渴望能够学好外语,有朝一日能够直接阅读原文,感受原汁原味的诗歌之美。
其中,有几首关于死亡的诗歌让我印象深刻。《一握砂》中“碎了/石臼破水”这句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而“到天明时还余留着/呼叫已绝的孩儿的肌肤的温暖”,更是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位长辈失去孩子后的悲痛与不舍,那种深入骨髓的痛苦仿佛穿越了纸张,直击我的内心。
还有一首描绘战争的诗歌,让我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在诗中,我看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也看到了他们背后的无奈与牺牲。这些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历史的见证,是人们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向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