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南洲困境(1/2)
考察队进入南熙洲的第十天,原定的土路修建计划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碍。清晨,现场负责人老周紧急传回消息:参与筑路的当地牧民集体停工,拒绝继续参与工程。
事件的起因看似简单,工程队员使用的测量仪器在阳光下反射出刺眼的光芒,几位年长的牧民认定这种仪器“会吸走草原的阳气”,坚决反对使用。
老周尝试向牧民解释测量仪的用途,但老人们固执地摇头。他们世代生活在这片草原上,对传统信仰和自然力量抱有深深的敬畏。任何可能破坏草原平衡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警惕。测量仪的反光在他们眼中不是普通的光线,而是一种可能带来厄运的征兆。
朱见沽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往部落驻地。他面对几位部落长者,耐心解释测量仪的原理和作用。他说明这只是用来确定路线和坡度的工具,不会对草原和牧民生活造成任何影响。
然而长者们仍然坚持己见,其中一位名叫巴图的老人情绪尤为激动。他直接取走了测量仪,声称要等到“太阳落山后,让草原的风净化上面的邪气”才能归还。
与此同时,远在虞国的朱昭熙正在处理另一项事务。她仔细审阅着代国纺织厂送来的生产进度报表。
报表显示新引进的纺纱机已经完成安装并投入生产,但工人培训进度明显滞后。由于操作不熟练,已经有三台机器出现零部件磨损的情况。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解决,以确保生产进度不受影响。
当李怡将考察队遇到的困难向朱昭熙汇报时,她沉思了片刻。她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思考着解决方案。随后她作出明确指示:“通知老周不要与牧民发生正面冲突,首先要确保取回测量仪器。
现阶段可以改用传统的绳尺和木桩进行测量放线。同时让朱见沽挑选几位部落中的年轻牧民,跟随队员学习测量仪的使用方法。年轻人接受新事物较快,或许能帮助说服长辈。”
这个决定体现了一贯的工作风格:在尊重当地传统的前提下,逐步推进现代化进程。她深知任何改革都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老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队员调整工作方法。他们取来绳子和木桩,开始用传统方式测量路线。
这项工作虽然耗时耗力,但至少能够保证工程继续推进。与此同时,朱见沽在部落中物色了五位较有影响力的年轻牧民。这些年轻人平时就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在部落中也享有一定的声望。
起初,这些年轻牧民对学习使用测量仪心存顾虑。他们既担心违背长辈的意愿,又对陌生仪器抱有疑虑。但在工程队员的耐心指导下,他们逐渐了解了测量仪的原理和用途。通过实际操作,他们发现这个仪器确实能够更精确地规划路线,提高道路建设的效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