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汪洋大海(2/2)
二是引入 \"互助评分制\",每个劳动者的协作表现(如帮助他人完成困难工序、分享种植经验)纳入考核,与粮食分配直接挂钩,互助行为的记录较行动前增加 60%。
三是农具使用实行 \"登记共享制\",过去被私人占用的犁、镰刀等工具统一编号,按需领用,损坏率下降 27%,使用效率提高 40%。
机关单位的作风转变以 \"流程公开\" 为核心。办事流程公示率从 60% 升至 95%,意味着从户籍登记、物资申领到审批盖章的 236 项常规事务中,有 224 项实现了 \"步骤、时限、责任人、监督方式\" 的全公开。
衡域省民政厅将过去 \"内部掌握\" 的救济粮分配标准公示后,申请量虽增加 30%,但投诉量下降 75%,因群众发现过去被质疑的 \"人情分配\" 实际占比不足 5%,更多问题源于信息不透明导致的误解。
\"人情办事\" 现象的减少还得益于 \"交叉监督\" 机制的建立。越原省规定,同一事项的受理、审核、批准需由不同科室的三名工作人员完成,且不得有亲属或同乡关系,系统自动筛查并规避利益关联。
该省建设厅在审批一项公路维修工程时,系统发现初审员与申报企业负责人为远房亲戚,立即启动复核程序,最终查实该企业资质不符,避免了违规操作。此类机制使机关工作的透明度显着提升,群众对 \"公平性\" 的认可度从行动前的 58% 升至 82%。
思想层面的变化虽难以量化,却通过日常话语体系的转变体现出来。\"阶级\" 不再是政治文件中的专用词,而成为工人、农民描述社会关系的常用概念。
翠南省的纺织女工在讨论工资时会说 \"我们和管理者都是工人阶级,不该有这么大差距\";牧原省的牧民在分配牲畜时会强调 \"要警惕封建阶级的等级思想\"。
\"集体\" 的内涵从 \"被迫服从的组织\" 扩展为 \"利益共同体\",松风省的伐木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觉得集体就是摊派任务,现在明白集体搞好了,每个人的安全保障、养老福利才有依托。\"
\"国际主义\" 的认知通过具体案例得到深化。韩国纺织厂派技术人员赴虞国交流时,虞国工人不再纠结 \"技术会不会被学走\",而是主动分享改良经验,理由是 \"都是无产阶级的工厂,效率提高对大家都有好处\"。
这种转变与学习班的案例教学直接相关,教材中 \"越国与洪州共和国技术封锁导致两败俱伤\" 的案例,使 \"阶级利益超越国家界限\" 的理论有了现实参照。
坤泽城发布的统计数据从侧面印证了这些变化的广度与深度。此次行动处理的 1568 名人员中,党内干部 217 名,占比 13.8%,这一比例低于普通党员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说明清理并未针对特定群体,而是以行为标准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