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1章 国际合作在时空科技领域的拓展(1/2)
当时空科技的探索跨越国界,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科研协作热潮正蓬勃兴起。江浅在 “全球时空科技合作峰会” 上曾说:“时空奥秘是全人类共同的课题,时空科技的成果也应惠及全球。只有打破地域壁垒,凝聚各国智慧,才能让时空科技在更高水平上发展,为人类共同的未来贡献力量。” 如今,这一理念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行动,从联合科研项目的推进,到国际标准的制定,再到学术人才的深度交流,国际合作正成为推动时空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瑞士日内瓦的 “全球时空科技联合实验室” 里,一场跨越 12 各国家的科研协作正紧张进行。实验室中央的全息投影屏上,实时显示着 “跨时空长距离旅行技术” 联合项目的研发进度,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科研人员,通过视频连线共同讨论技术方案。江浅作为项目联合负责人,正与各国专家分析最新的实验数据:“从上周的模拟实验结果来看,时空通道的稳定性仍需提升,尤其是在穿越‘时空湍流区’时,通道壁的损耗速度比预期快 30%。我们需要结合各国的材料技术优势,尽快找到解决方案。”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马克教授,专注于太空材料研究数十年,他在视频中提出建议:“我们团队近期研发出一种‘纳米级时空防护材料’,能有效抵御时空能量的侵蚀。如果将这种材料与中国团队的‘时空通道加固装置’结合,或许能降低通道壁的损耗速度。我们可以立即将材料样本寄往中国实验室,开展联合测试。”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汉森教授则补充道:“我们的量子技术团队,能优化时空坐标的校准算法,将定位误差控制在 0.05 米以内,这对提升跨时空旅行的精准度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共享算法代码,与各国团队共同完善导航系统。”
很快,各国团队的技术优势形成了互补合力:中国团队负责通道加固装置的整体设计,美国团队提供防护材料,德国团队优化定位算法,日本团队则专注于能量供应系统的稳定性提升。仅仅一个月后,联合测试便取得突破 —— 时空通道在穿越 “时空湍流区” 时,壁体损耗速度降低了 60%,稳定性大幅提升。“这就是国际合作的力量!” 江浅在项目进展会议上感慨道,“如果仅凭单一国家的力量,至少需要半年才能解决这个难题,而通过联合协作,我们只用了一个月。”
随着联合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进来。目前,“跨时空长距离旅行技术” 项目已汇聚 23 各国家的科研团队,在时空通道稳定性、旅行者安全防护、历史干预预警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 15 项重要突破,为实现安全可控的跨时空长距离旅行奠定了基础。
在时空能量开发利用领域,国际合作也在向更深层次推进。随着各国对时空能量的开发需求日益增长,因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 部分国家过度开采时空能量,导致区域生态失衡;不同国家的能量转换设备规格不统一,难以实现能量共享。为解决这些问题,江浅牵头组织召开 “全球时空能量开发国际标准制定会议”,邀请各国政府代表、能源专家、环保学者共同商议标准细则。
会议上,中国团队首先提出 “时空能量开采限额标准” 草案,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划分 “核心保护区”“适度开采区”“限制开采区”,设定不同的能量开采上限。“以亚马逊雨林地区为例,作为‘核心保护区’,时空能量的年开采量不应超过该区域生态承载能力的 30%,避免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江浅向参会代表解释道。
巴西环境部的代表对这一建议表示赞同:“亚马逊雨林的生态环境脆弱,之前因无序开采时空能量,已出现部分植被枯萎的现象。制定明确的开采限额,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还能确保时空能量的可持续利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