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文化传承与科技融合的新成果(2/2)
《时空行者》出版后,迅速成为畅销书,连续三个月占据图书销量排行榜首位。读者小李是一名高中生,读完小说后,对时空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以前我觉得科幻小说都是假的,直到读了《时空行者》,才发现原来科幻也能基于现实科技。现在我每天都在学习物理知识,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时空科技研究者,像小说主人公一样,探索时空的奥秘。”
除了戏曲和文学,艺术展览领域也成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重要阵地。在 1967 年的 “时空艺术展” 上,一件件融合时空元素的艺术作品,让观众大开眼界。展览入口处,一座名为《时空之门》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雕塑由新型时空材料制成,表面刻有不同时空的历史符号,在灯光的照射下,会反射出淡蓝色的光芒,仿佛一扇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大门。
雕塑创作者陈艺术家介绍道:“这座雕塑的灵感来源于钟楼的时空符号。我将 1913 年的农业符号、1938 年的军事符号、1967 年的科技符号融入其中,通过时空材料的特性,展现不同时空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观众从不同角度观看,能看到不同的符号组合,寓意着时空的多样性与连续性。”
在绘画展区,画家李女士的作品《时空流转》同样令人惊叹。她运用数字绘画技术,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融合在一幅画中:画面左侧是 1913 年的农田,农民们在用时空能量灌溉设备浇水;中间是 1938 年的战场,士兵们借助时空定位技术作战;右侧是 1967 年的城市,磁悬浮列车穿梭在高楼之间。画面中还穿插着淡蓝色的时空能量线条,将三个场景有机连接起来。
“我希望通过这幅画,展现时空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生活,也希望能让观众感受到不同时空文化的魅力。” 李女士说,“数字绘画技术让我能更自由地表达创意,将现实与想象结合,创造出传统绘画无法实现的效果。”
展览期间,江浅特意邀请了 1913 年的戏曲演员、1938 年的文艺工作者前来参观。当 1913 年的苏小玉看到《时空流转》中 1913 年的农田场景时,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村里的样子!没想到在未来的艺术作品里,还能看到家乡的场景,科技真的能让文化跨越时空!”
为了让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成果惠及更多人,江浅团队还在各时空建立了 “时空文化创新基地”,为文化创作者提供科技支持和创作平台。基地内配备了时空光影特效设备、数字绘画工具、虚拟场景制作系统等,创作者可以免费使用这些设备,开展创新创作。
在一次基地交流活动中,江浅看着来自不同时空的文化创作者们热烈讨论的场景,感慨地说:“文化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生。时空科技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未来,我们要继续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让更多优秀的文化成果跨越时空,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活动结束后,江浅站在基地的展览区,望着墙上挂着的戏曲海报、科幻小说封面、艺术画作,心中充满了希望。她知道,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道路还很长,但只要坚持创新、坚守文化初心,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精彩的成果,让人类的文化宝库更加丰富,让时控科技的魅力与文化的温度,共同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