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1999年后的我们 > 第186章 特别行动协调官——十四行诗

第186章 特别行动协调官——十四行诗(2/2)

目录

……

云茹的任命决策很快得到了执行。十四行诗,这位曾经的司辰助手、战场上的多面手,正式以“特别行动协调官”的身份,开始穿梭于阿拉斯加要塞的各个角落。

她的肩章上多了一道象征特殊职责的银线,手中拿着一份拥有云茹直接授权的调令平板,理论上,她有权为了任务效率,协调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指令海陆空三军的配合。

最初的几天,工作推进得比预想中顺利。海军和空军部队,因在启明星行动死伤惨重,其成员大多是由原美军、中国军队残部以及太平洋阵线归顺人员重新整编而来,相对而言体系较新,对指挥中心的命令执行度很高。

他们见到这位年轻但气质沉静的协调官,大多保持着礼貌和尊重,对于她提出的路线优化、物资补给优先级调整等建议,都能较好地配合执行。甚至有些年轻飞行员和舰员,会亲切地称呼她“十四行诗姐姐”。

然而,当她将工作重心更多地投向规模最庞大、成分也最复杂的陆军时,真正的挑战开始了。

焚风陆军,尤其是其中坚守阿拉斯加要塞多年、刚从厄普西隆囚禁中被解救出来的那部分老兵,是焚风反抗军毋庸置疑的脊梁和中坚力量。

他们跟随云茹从克什米尔的灰烬中崛起,经历了“传承者”战役的绝望死守,也在“启示录”行动的最终关头死战不退。他们的脸上刻着风霜,眼中沉淀着战火,身上带着一股从尸山血海中滚出来的、混不吝的傲气和痞气。

对于空降下来的、年纪轻轻、看起来甚至有些文静的十四行诗,这些老兵油子们可就没那么客气了。

一次,十四行诗根据情报分析,建议一支即将前往边境巡逻的装甲连队调整行进路线,以避开一片疑似有厄普西隆侦察小队活动的区域。

她拿着平板,找到正在给坦克做最后检查的连长——一位脸上带着刀疤、名叫“老刀”的粗犷汉子。

“刀连长,根据最新情报,原定路线经过的‘秃鹫谷’可能有风险,建议你们从东侧的‘驯鹿小道’绕行,虽然多花半小时,但安全性更高。”十四行诗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专业而平和。

老刀叼着根没点燃的烟,斜眼打量了一下十四行诗,嗤笑一声,用沾满油污的手拍了拍身边的坦克装甲,发出沉闷的响声:“小丫头,老子在这片冰原上跟厄普西隆的杂种打交道的时候,你估计还在学校里念书呢!秃鹫谷?那地方老子闭着眼睛都能开过去!有什么好怕的?绕路?浪费时间!”

旁边几个正在休息的老兵也跟着起哄:

“就是!协调官大人,您还是去管管后勤给我们多发点好烟实在!”

“我们都是跟着云茹领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该怎么打,我们心里有数!”

“听说您以前是那个司辰的跟班?怎么,现在司辰不管事了,轮到您来指点我们这些老家伙了?”

……

另一次,十四行诗需要抽调一支经验丰富的步兵班,配合空军进行一次夜间空投侦察任务。她找到了陆军里号称“铁砧”的王牌突击排。

排长是个沉默寡言但眼神锐利的中年人,他听完十四行诗的任务简述后,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句:“我的兵只习惯地面作战,空中那套玩不转。你找别人吧。”态度强硬,毫无商量的余地。

他手下的一个班长更是直接,阴阳怪气地对十四行诗说:“小妹妹,你知道‘传承者’战役我们排死了多少人吗?现在随便一个什么‘协调官’拿张纸就能把我们调来调去?我们只听云茹领袖的直接命令!”

类似的情况层出不穷。这些老兵并非恶意抗命,更多的是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资历傲慢和对“空降”年轻军官的本能排斥。他们坚信自己的经验胜过一切纸上谈兵,对十四行诗的权威和判断力充满了怀疑。

连续的碰壁和或明或暗的嘲讽,让十四行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她独自回到那间新分配的、还略显空旷的协调官办公室,关上门,疲惫地靠在墙壁上。白天那些刺耳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挫败感和委屈涌上心头,眼眶微微发热。

她理解这些老兵的骄傲,也明白他们的价值。但云茹赋予她的职责要求她必须确保整个军事机器高效、安全地运转,不能因为个别单位的“不服管”而影响大局。

“我该怎么办?”十四行诗问自己。强硬地使用授权压服?可能会激起更大的反弹,甚至影响士气。一味退让?那协调官的职位就形同虚设,云茹的期望也会落空。

她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正在紧张训练的陆军士兵们。他们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是焚风最宝贵的财富。或许,问题不在于职位和权力,而在于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十四行诗湛蓝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坚定。她意识到,作为“协调官”,她需要的不仅仅是云茹的授权,更需要用自己的行动和专业能力,向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兵证明,她的存在不是为了“管”他们,而是为了“帮”他们更好地完成任务,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她拿起通讯器,没有直接向云茹抱怨,而是接通了情报部门:“我是十四行诗,请把最近三个月关于‘秃鹫谷’及周边区域的敌方活动详细记录,以及气象、地形分析报告全部发给我。”

她又接通了训练部门:“我需要近一年来陆军各部队与空军协同作战的训练评估报告,特别是夜间空投和敌后渗透科目。”

她决定,下一次,她不仅要提出建议,还要用更详实的数据、更严谨的分析,甚至预判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供解决方案,来让这些老兵心服口服。

深夜,协调官办公室的灯光如同孤岛上的灯塔,在沉寂的要塞中格外醒目。十四行诗揉了揉酸涩的眼睛,面前的光屏上数据流转。秃鹫谷的地形和风险报告已经完成,清晰明了。但当那个标注着《陆空两军联合训练数据分析报告》的庞大文件包解压开来,数以万计的数据条目如潮水般涌现在屏幕上时,她确实感到了一阵短暂的窒息和天昏地暗。这绝非一人之力、短期内能够理清的巨大工程。

然而,脑海中浮现出老刀那不屑的嗤笑、“铁砧”排长冰冷的拒绝,以及云茹交付重任时信任的目光,这点动摇瞬间被更坚定的意志取代。她必须证明自己,不是为了虚荣,而是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为了焚风反抗军能真正拧成一股绳。

她深吸一口气,将咖啡杯满上,开始以惊人的专注力和毅力,投身于这片数据的汪洋。她运用了过去所学的一切知识——逻辑推演、模式识别、数据交叉比对,甚至借鉴了处理复杂神秘术式结构的方法,为杂乱无章的数据建立索引、构建模型、寻找关联。

接下来的三天两夜,她几乎进入了忘我的状态。办公室成了她的堡垒,困极了就伏案小憩片刻,饿了就啃几口能量棒。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眼圈乌黑如烟熏,脸色苍白得吓人,有次起身时甚至因为低血糖和过度疲惫而眼前发黑,不得不扶住墙壁才能站稳。但她没有停下,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支撑着她。

当第四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十四行诗终于抬起了头,眼中布满了血丝,嘴角却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疲惫却满足的弧度。

她面前的电脑上,不仅躺着那份详尽的 《焚风反抗军陆空两军联合训练的漏洞与不足分析报告》 (里面精确指出了通讯延迟、设备兼容性、协同失误率等关键问题,并附有详实的数据图表),还有与之配套的、极具操作性的 《焚风反抗军陆空两军联合训练的计划调整方案》。

但这还只是开始。 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她触类旁通,又结合巡逻队反馈和地图信息,完成了 《阿拉斯加要塞巡逻队针对路线选择的客观建议》 ,优化了数条巡逻路径,提升了效率与安全性。

仿佛打开了某个开关,十四行诗找到了释放自身价值、切实帮助这个集体的最佳方式。她体内的潜能被彻底激发,工作效率之高令人咋舌。在接下来的短短一周内,她仿佛不知疲倦,又陆续拿出了:

· 《焚风反抗军海军编制建议书》 :基于现有舰艇性能和任务需求,提出了更优化的舰艇搭配和人员配置方案。

· 《焚风反抗军陆军重型坦克火炮系统故障的基本分析》 :统计了近期故障数据,分析了常见故障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性维护建议。

· 《关于焚风反抗军底层士官接受公共教育的建议》:着眼于长远发展,建议为士官提供基础文化、战术理论等培训,提升整体素质。

这些报告和建议书,涵盖军事、后勤、乃至人员培养,每一份都数据扎实、分析透彻、建议中肯,绝非纸上谈兵。

她并没有急于将这些成果直接抛给那些老兵,而是选择在一次由云茹主持的全体高级军官会议上,进行了一次简洁而震撼的汇报。

她没有激昂的语调,只是平静地陈述事实,展示数据,提出方案。当那些老兵们亲眼看到屏幕上显示的、他们自己都无法辩驳的协同失误数据,听到那些直指要害、却又充满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时,会议室内的气氛悄然改变了。

最初的不屑和质疑,逐渐被惊讶、沉思所取代。

老刀看着那份详细标注了秃鹫谷风险等级和替代路线优劣势的报告,第一次没有出声反驳。

“铁砧”排长则对那份夜间协同训练方案产生了浓厚兴趣,私下找到十四行诗讨论细节。

十四行诗的名字和她惊人的工作效率、扎实的专业能力,像风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基地。 士兵们开始私下议论:

“听说了吗?新来的那个协调官,几天功夫就把陆空协同的老大难问题给理清楚了!”

“何止!连海军那边都夸她给的编制建议专业有效!”

“她写的那份教育建议,要是真能实行,对咱们可是大好事啊!”

“以前觉得她年轻,现在看来,是真有本事!”

曾经嘲讽她是“小丫头片子”的人,现在看到她都会客气地点头致意。

那些桀骜不驯的老兵,虽然嘴上可能还是不太饶人,但当她再提出协调要求或行动建议时,态度已然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会认真倾听,甚至会主动征求她的意见。因为她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她的存在不是为了指手画脚,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高效、更安全地完成任务,是为了让焚风反抗军变得更强大。

十四行诗用她的智慧、坚韧和近乎燃烧自我的奉献精神,成功地赢得了所有人的敬仰和尊重。

她不再是依靠职位权力的“协调官”,而是成为了焚风反抗军中不可或缺的、用实力说话的“大脑”和“纽带”。云茹看着这一切,欣慰地知道,她为十四行诗量身打造的这条路,走对了。焚风反抗军,也因她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精密和高效。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