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民富商苏半城 > 第185集:地球之歌的共鸣

第185集:地球之歌的共鸣(1/2)

目录

木音共鸣

苏晓站在苏氏集团总部的木材实验室里,指尖划过一块百年松木的横截面。年轮在灯光下泛起琥珀色的光晕,像极了祖父苏承宗留下的那本木纹笔记里记载的森林记忆。三天前,她在非洲火山岩工厂考察时,手机里传来木材声学专家的邮件——不同树种的纤维密度会产生独特的声波频率,就像人类的指纹。

\"把这些频率变成音乐。\"她对着视频那头的研发团队说。实验室的玻璃墙外,刚果盆地运来的桃花心木正在恒温恒湿环境里缓缓舒展应力,发出几乎听不见的细微声响。

一、森林的乐谱

三个月后,威尼斯双年展的平行展区成了巨型木共鸣箱。苏晓邀请的十二位音乐家围着不同木材站成圆圈,小提琴家陈曦将耳朵贴在缅甸紫檀上,突然举起琴弓:\"它在唱d大调的泛音。\"

松木组的创作陷入僵局时,挪威作曲家艾利亚斯带着团队钻进了北极圈森林。他们在松树林里架设了三百个麦克风,录下松针摩擦的沙沙声、积雪压弯枝桠的咯吱声,甚至松鼠啃咬松果的脆响。当采样数据导入合成器,屏幕上浮现的频谱图竟与巴赫《森林弥撒曲》的旋律线惊人吻合。

檀木组的突破来自印度教寺庙的晨祷。音乐家拉维在瓦拉纳西的恒河边,发现老祭司敲击檀木法器的节奏,与千年佛经吟唱的韵脚完全一致。他把檀木制成的音钵吊在寺庙穹顶下,让季风穿过钵体,录下那些带着檀香的嗡鸣。这些声音后来成了《梵音组曲》的核心动机,每当低音声部响起,录音里混着的恒河流水声就会如潮汐般漫过听众的耳廓。

最意外的发现出现在苏氏的老家具仓库。修复师们正在处理一张民国时期的酸枝木圆桌,当钢琴家玛莎用音锤敲击桌面不同位置,桌腿处竟发出编钟般的泛音。他们拆开桌底的榫卯结构,发现百年前的工匠在夹层里藏了十二根长短不一的桐木音柱,像古代编钟的共鸣原理。

\"这才是祖父说的'会唱歌的家具'。\"苏晓抚摸着圆桌底部刻着的\"苏记\"字样,突然明白祖父当年为何坚持要在每批家具出厂前,用音叉测试共鸣效果。

二、乐器的骨骼

悉尼歌剧院的后台像个木工作坊。意大利制琴大师乔瓦尼正在调试用苏氏专利木材制作的大提琴,琴身弧度严格遵循北美黑胡桃木的自然纹理走向。\"普通乐器是强迫木材适应旋律,你们是让旋律顺着木材生长。\"他举起琴弓,试奏的第一个音符就让调音师愣住——音色里混着胡桃木生长时吸收的密西西比河风声。

观众席的改造耗费了苏氏东南亚工厂三个月工时。一万两千把座椅的靠背都植入了微型振动器,每个振动单元的频率都与对应区域的演奏乐器匹配。当松木组的乐章响起时,左侧观众会感到肩胛骨处传来模仿松涛的横向震动;檀木乐章奏响时,椅面的纵向震颤如同寺庙地砖传递的钟声余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