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 第434章 万里长征第一步

第434章 万里长征第一步(2/2)

目录

方稷向前微微一步,对着众人点了点头,语气沉稳:“大家好,我是方稷。初来乍到,往后的工作,还需要咱们一起摸索,共同把担子挑起来。”

铁柱也跟着憨厚地笑了笑,朝大家欠了欠身,没多说话,但姿态放得很低。

王昆鹏接着开始介绍在场的核心成员,他指着一位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老者:“这位是林茂才,林老,咱们种质资源保护与生理学方面的定海神针,种子怎么才能活得久、活得好,他是专家。”

林老扶了扶眼镜,朝方稷温和地笑了笑:“方教授,久仰了,以后多交流。”

又指向一位看起来十分干练、约莫四十岁左右的女性:“这位是负责我们所有设备设施的张薇,张工。咱们这个基地的‘壳子’硬不硬,里面的‘制冷、供电系统稳不稳,全看她了。库体建设和核心设备安装刚验收,后续的调试和磨合任务还很重。”

张工利落地站起身,和方稷、铁柱分别握了握手:“方教授,铁柱同志,欢迎!基础硬件我们保证打好,后面的精细化运营,要靠大家了。”

接着是一位三十出头、戴着黑框眼镜、显得有些书卷气的青年:“这是刘博,负责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架构。未来咱们库里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电子身份证’,怎么管、怎么查、数据安全怎么保障,是他的地盘。目前服务器刚上架,系统还在部署。”

刘博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技术人员的严谨:“方教授好,铁柱大哥好。基础框架已经搭好了,具体的数据字段和流程定义,正好需要大家一起定。”

还有负责后勤安保的负责人老周,以及几位从各科研院所抽调来的、负责不同作物种类种子前期处理的年轻科研人员。

王昆鹏介绍一圈后,总结道:“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咱们这些人,算是这个项目的‘创始团队’了。基地的土建和主体设备刚完工,但真正的核心工作——如何接收、处理、保存那些即将到来的宝贵种子,标准还没完全统一,流程也需要细化。可以说,我们现在是站在一个空荡荡的、超级坚固的金库面前,但怎么往里面放宝贝,怎么保证宝贝万无一失,需要咱们立刻着手,制定出最严谨的章程。”

他看向方稷:“老方,你经验丰富,今天这个会,就是想请你一起,咱们先把这最重要的‘第一步’——工作标准和流程框架——给定下来。尤其是种子入库前的处理规范,林老虽然有理论方案,但具体操作层面的细节,需要集思广益。”

方稷当仁不让地点点头,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充满期待又略带迷茫的脸:“王总工说得对,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咱们这个库,使命特殊,容不得半点马虎。我看,今天我们就先从最关键的‘种子入库前处理标准’和‘库房环境维持规范’这两件事开始讨论。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

会议就此展开。

林老拿出了他初步拟定的种子清理、干燥、活力检测的草案;张工介绍了目前冷库的控温精度和备份系统的情况,提出了几个需要其他环节配合的节点;刘博则询问大家对种子信息记录的具体需求;铁柱也根据自己多年的一线经验,对物料搬运、设备操作安全等提出了非常实际的建议……

方稷认真听着,不时插话询问细节,引导着讨论方向,将一些模糊的概念逐渐转化为可执行的条款。

基地的工作,就在这间略显简陋的会议室里,在这群刚刚聚集起来的人们热烈而务实的讨论中,真正开始了它的万里长征第一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