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 第417章 国家的快速响应与村支书的“良心秤”

第417章 国家的快速响应与村支书的“良心秤”(2/2)

目录

吴大海的村委会办公室,此刻仿佛变成了一个临时的“考场”。门外是排着长队、眼巴巴望着他的乡亲,桌上堆着小山一样的文件和空白表格,电话铃声此起彼伏,都是询问政策的。

“大海书记!你快给俺看看,这个‘户主姓名’是写俺的名,还是写俺儿子的名?他户口没迁走…”

“支书啊,俺家那地被水冲得都变了样,咋量面积啊?你们可得给俺做主啊!”

“吴书记,这银行账号…俺没有那个本本啊,只有个折子,行不行?”

“大海,俺老伴瘫在床上,出不了门,这手续…”

每一句询问,都像是一道考题,拷问着吴大海的责任心、耐心和智慧。

吴大海忙得脚不沾地,嗓子已经沙哑,但他还是尽量提高声音,一遍遍地解释:“王婶,写您的名就行!李叔,您别急,量地的事我们统一安排,到时候通知您!赵大爷,折子也行,把那个账号抄下来!孙奶奶,您放心,特殊情况我们上门办理!”

他招呼着村里的会计和几个识字的年轻党员:“快,大家分分工!小刘,你负责帮不识字的老人填表,一定要问清楚,核对准!张会计,你汇总名单,核对身份证和账户信息,千万别出错!老王,你带两个人,现在就下地,先给那些损失最重、家里最困难的户核定面积!”

会计小声提醒:“支书,这…这工作量太大了,而且有些界限模糊的地,面积怎么算?按实际损失报,还是按承包合同报?这里头…”

吴大海打断他,语气坚决:“都什么时候了,还计较这个?原则就一个:就高不就低,宁宽勿严! 乡亲们已经损失惨重了,我们不能再让他们在补偿上寒心!模糊的地块,只要确实是他们家在种的,往多了核!出了问题,我负责!”

他看了一眼门外焦急等待的老人,深吸一口气,对屋里所有村干部和党员说:“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上级把政策交给了我们,乡亲们把希望寄托给了我们!咱们手里这支笔,签下去的是名字,更是良心!谁要是敢在这个时候马虎、拖延,甚至动歪心思,别怪我吴大海翻脸不认人!都给我打起精神,确保每一分救灾款,都能及时、足额地发到真正需要的乡亲手里!”

一番话,掷地有声。办公室里原本有些焦躁和混乱的气氛,为之一肃。大家不再抱怨,重新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

吴大海则拿起一叠空表格,走到队伍最前面那位蹲在墙角、一脸愁容的王老栓面前,蹲下身,和颜悦色地说:“老栓叔,别蹲着了,来,到我办公室来,我亲自帮您填表。您慢慢说,家里几亩地,种的啥,淹了多少,咱一项一项来…”

看着支书亲自过来,王老栓浑浊的眼睛里,瞬间涌出了泪花,嘴唇哆嗦着,半天才说出一个字:“…好…”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如同一块试金石,检验着基层组织的成色,更考验着每一位“当家人”的初心与担当。

在政策与百姓之间,村支书吴大海和他的同事们,正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努力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这座桥梁,通往的不仅是救急的钱款,更是党和政府的信誉,与民心。

在王家村,村支书老王拿着刚领回来的受灾统计表和补助政策说明,连夜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昏暗的灯光下,他声音沙哑却清晰:

“老少爷们儿!国家的政策下来了,钱和物,都有!但咱们村受灾情况不一样,有的家淹得狠,有的轻点。这补助怎么分,咱们今天就得定个章程出来!我提议,成立个评议小组,咱们按田亩、按损失程度,一家一家核,一张张表帮着填!我老王在这里表个态,要是我多吃多占一分,我立马滚出王家村!”

他带着评议小组,顶着烈日,深一脚浅一脚地复核每一块田的损失,手把手地帮眼花耳背的老人填写申请表。村民看在眼里,信任在心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