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丰裕号”(2/2)
送别了企业家代表,回基地的路上,车内的气氛轻松了不少。但李振邦的脑子并没有休息。
“这次运输的事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李振邦看着窗外飞逝的非洲景色,语气变得严肃起来,“靠临时协调,靠兄弟企业帮忙,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必须有一条自己说了算的运输线。”
方稷深以为然:“没错。‘丰裕号’能解燃眉之急,但我们需要的是‘丰裕一号’、‘丰裕二号’…一支能保障我们供应链稳定的船队。这件事,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推动。”
赵老补充道:“报告要尽快完善。除了陈述必要性,还要有具体的可行性分析,比如初期需要多少艘船,吨位如何,航线怎么设计,成本效益大概如何。数据越扎实,说服力越强。”
李振邦内心:对,光喊口号不行。要让国内决策层看到,这不仅是安全需求,也是一笔划算的战略投资。要把这次被卡脖子的教训,转化成推动制度创新的动力。
回到基地,李振邦立刻召集核心团队,连夜完善那份关于申请成立专项海事运输公司的报告。他们将在报告中详细记录此次运输受阻的全过程,分析依赖国际航运市场的潜在风险,并结合项目远期规划,提出建立“非洲—中国粮食运输绿色通道”的具体构想。
与此同时,“丰裕号”货轮正航行在广阔的印度洋上。船舱内,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金色麦粒,在黑暗中静静地沉睡着。它们即将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最终抵达祖国的港口。它们不仅将填补国内饲料粮的某些缺口,更将作为一颗试金石,检验着海外农业战略的初步成果,也承载着打通后方供应链的迫切期望。
而在北京,相关的部委已经收到了项目的丰收捷报和那份沉甸甸的报告。一场关于如何保障海外粮仓运输生命线的讨论,即将在更高的层面上展开。
非洲基地这边,第一季小麦的丰收如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虽然社会文化的融合依然道阻且长,但技术的成功证明了基本方向的正确。李振邦等人一边着手总结第一季的经验教训,规划下一季的扩大生产,一边殷切期盼着来自祖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