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山区访贤与意外之困(1/2)
白墨乘坐的绿皮火车在颠簸了三天两夜后,终于抵达了那个位于山区腹地的县城。空气湿润而清新,带着泥土和草木的芬芳,与她熟悉的城市味道截然不同。县城不大,一条主街贯穿其间,两旁是青瓦白墙的老房子和偶尔出现的砖瓦新居。时间在这里仿佛慢了下来。
她根据骨科主任提供的模糊地址,向当地居民打听顾建国这位“从城里回来的顾工”。起初有些周折,山里人对外来人总是带着几分审慎。白墨凭借她温和的笑容和不紧不慢的语调,加上时不时散发出的“城里人”那种无伤大雅的优越感(主要是衣服和行李),渐渐打消了人们的顾虑。尤其当她提到是来求医问药时,当地人更是热情起来,七嘴八舌地给她指路。
原来,顾建国回到老家后,确实一直住在镇子边上一个相对僻静的小院里。他为人低调,除了偶尔帮乡亲们看看电器、修修农具,几乎足不出户。大家都知道他以前是个有本事的工程师,但具体是干什么的,知道的人不多。
白墨找到小院时,已是傍晚。院门虚掩着,里面传来轻微的咳嗽声。她轻轻叩门,一个身形清瘦、头发花白的老人走了出来。他戴着一副老花镜,面容温和,眼神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请问,是顾建国顾老先生吗?”白墨礼貌地问候。
老人打量了她一眼,眼神有些疑惑:“我是顾建国,你找我?”
“顾老先生,您好。我叫白墨,是听城里军区总医院的王主任介绍,特来拜访您的。”白墨微笑着说。
听到“军区总医院”和“王主任”,顾建国的眼神闪过一丝波澜,但很快又恢复平静:“哦,王主任啊。他老人家怎么样了?快请进吧。”
白墨随他走进院子。院子不大,收拾得很干净,角落里种着一些蔬菜,还有几棵果树。顾建国请她在堂屋坐下,给她倒了一杯有些凉的白开水。
“您身体还好吗?听王主任说您身体不太舒服,所以退下来静养了。”白墨状似关心地问道,同时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老人的气色。
顾建国叹了口气:“老毛病了,肺不好,咳得厉害。山里空气好些,能将就着。你是王主任的学生?来这山沟沟里做什么?”
白墨没直接回答,而是从随身挎包里拿出一个小瓷瓶:“顾老先生,这是我带的一些润肺止咳的药丸,是根据古方配的,您先试试,也许能缓解一下。”
顾建国推辞了一下,但在白墨的坚持下还是接过了。他看着药丸,眼中带着一丝好奇。白墨的医术她自己心里清楚,这药丸并非系统直接兑换,而是她在系统医药知识库的指导下,结合七零年代能找到的药材,自己配制的。效果自然比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中成药要好得多。
“谢谢你,小姑娘。”顾建国客气地说。
白墨这才说起来意:“顾老先生,不瞒您说,我并非王主任的学生,只是在工作中与他有些交集。我这次来,主要是想向您请教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技术问题?”顾建国有些意外,“我已经好些年不碰那些东西了。”
“是关于高纯度金属提纯的。”白墨直接点明主题,“特别是在钛的提纯方面。我们现在在做一个重要的项目,急需高纯度的钛,但国内这方面的技术遇到了瓶颈。我听说您在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所以想来向您请教,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突破难关。”
顾建国的脸色变了变,眼神黯淡下来:“高纯度钛……那都是老黄历的事了。那项目……也早就停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似乎陷入了久远的回忆。白墨知道,这是个突破口。她没有催促,只是安静地坐着,等待他开口。
过了一会儿,顾建国缓缓开口:“当年那个项目,确实是我们所的重点。我们在克罗尔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理论上能达到很高的纯度。但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彻底去除材料中的氧和氮,还有一些微量杂质。设备精度不够,工艺控制不稳定,最关键的是……后来经费出了问题,项目就搁置了。”
他停顿了一下,眼神带着一丝不忿:“有些人觉得,花那么多钱去搞那么点纯度的东西,不如多弄点产量。眼光短浅啊!”
白墨听着,心中一动。这和他厂长那里听到的情况很像,但从顾建国口中说出来,更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沧桑感。她知道,机会来了。
“顾老先生,您说的这些技术难题,我们现在依然面临着。”白墨诚恳地说,“特别是杂质问题和工艺控制。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总是达不到要求。您看过的那些资料,有没有留下什么关键的技术细节或者思路?”
顾建国摇摇头:“资料?大部分都留在所里了。我病退时,只带回来一些零散的手稿,都是些计算草稿和实验笔记,不成系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