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帝国裂痕(1/2)
秋风依旧,洛阳城内依然是金碧辉煌,气象一新。然而,在这看似安稳的盛世景象背后,一场暗潮涌动的风暴正悄然积聚。
澜台新政自推行以来,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表面上大治已成,百姓安居乐业,旧族余党亦被清除,官员腐化现象大为减少。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吕布也意识到,这片表面平静的湖面下,潜藏着巨大的波澜。政权的稳定不仅仅在于铲除异己,更在于对社会内部力量的调和与整合。而澜台新制过于强硬,过于急功近利,注定会让曾经的权力体系逐渐向反叛的裂缝滑去。
在西北的边境,张辽与赵云所带领的澜卫大军依然如铁壁般扞卫着帝国的疆域,但与此同时,边地的贵族与军官们开始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原本曾依附于世家力量的这些地方豪强,如今失去了与中央的联系,无法再从世族中获取政治与经济的支持,他们感受到来自朝廷的压力,渐渐开始产生与中央对立的心理。部分地方豪族虽然表面上谦恭顺从,但暗地里却开始联合,试图通过贿赂与权谋来争取更多的自主权。
更为严重的是,澜台的军事力量,虽在短期内确保了国境安稳,但随着各地的镇压与清洗,许多地方的军权被削弱,军士的忠诚开始动摇。许多地方的将领,在一系列的暴力清洗与制度重塑后,感受到自己失去了过去的权力与特权。他们开始互相勾结,通过暗中与民间的某些势力合作,维持自己在地方的影响力。
在中原,陈宫带领的澜使队伍深入各地进行民生考察与法制推行。虽然新法大体上执行有序,但一些地区的官员在澜使的压力下依然抵触,甚至出现了以权谋利、与豪族勾结的现象。每次澜使巡视回来,都会带回大量举报材料,揭露出各地官员的腐败与不作为,甚至连一些亲信的官员,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纷争。
而最为微妙的变化,发生在澜台内部。作为吕布最为亲近的谋士之一,诸葛亮始终忠诚于吕布,但在新政推行的过程中,他深知帝国在强硬的政治手段下无法长期维持平衡。每一项新法的推行,虽都以“为民请命”之名进行,但它们却不可避免地压制了许多传统的习俗与权力结构,导致社会的自然秩序发生了剧烈的震荡。诸葛亮在与吕布的多次密谈中,隐隐察觉到吕布愈加冷峻的决策态度可能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
“陛下,推行新制不可急功近利。以强硬压制固然能短期内稳住局势,但若忽视了百姓的根本需求,后果可能会令人难以预料。”诸葛亮在一次私下与吕布的谈话中缓缓说道,目光不自觉地向外望去,洛阳的天际已经开始泛起晚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