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黑厂信息同步接口(2/2)
林澈教我:“错字错句、标点错置、段落反序、随机附图……这些,才是我们能‘穿透系统过滤’的钥匙。”
我点点头,心里只剩下两个字:靠它。
**
我们花了整整五天,搭建起初代“黑厂信息同步接口”网络,共设16个节点、52个跳链、3个分布式根目录。
这些数据像沙子,被我们捧起又吹散,落入每一个黑暗角落。
“它们不再是数据库里的文件。”
“它们是风,是雾,是再也删不尽的灰。”
**
“你觉得会有人看吗?”林澈问我。
我点头。
“他们看不见的时候,不是他们不想看,是他们被遮住了眼。”
“我们这次,要把手伸过去,撕开那块布。”
**
上线前的最后一晚,我们守着主控机,做全系统联测。
林澈在敲代码,老隋在写字,我翻着那些编号片段,一页页地读:
“Q-S001:净空,已注销”
“Q-L001:晨丰厂编号首例,未知失踪”
“Q-D890:精神疗养组死亡记录,编号回响未完成。”
然后,我看到了一段熟悉的编号:
“Q-C017:刘乾,冷库封闭失温死亡,工号已被篡改为‘辞职无名’。”
我抬起头,看着屏幕,喃喃说:
“我要让他们记住你。”
“你不叫编号,你叫刘乾。”
**
接口正式上线那一刻,我们三人都没说话。
但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我们不再是“编号者的旁观者”,我们是代言者。
我们是信息的搬运工,是记忆的传火者,是反抗者。
不是拿枪的战士,但我们是刀子。文字,是刀锋;数据,是刀柄。
而刀,总会找到刺穿它该刺穿的地方。
**
第二天,一条匿名账号在一个小城市的“招聘论坛”中发了一张图。
图是黑白的,只有一句话:
“编号不是人,但我们会替他们讲人话。”
没人点赞,也没人转发。
但那一瞬间,我知道,它已经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