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凡心入局 > 第156章 重构协议起草者

第156章 重构协议起草者(2/2)

目录

第二天,林澈带着草案去了“南境社会观察组织”。他没有用真名,而是用了一个早期研究编号系统时的旧身份:“纪兰舟,资料工程师”。

出乎意料,对方居然接受了。

不是因为同情,也不是因为勇气,而是因为那位老学者——名叫彭望远——的儿子,也曾短暂地被编号,理由是“过度沉迷阅读地下文献”。

“我知道那些字母是什么意思。”他轻声对林澈说,“我会保存这份文本。”

备案完成的当晚,整个基地集体沉默了五分钟。

不是庆祝,而是像一个埋藏多年名字终于被人轻声念出的人,终于落泪。

随后,我们将这份协议上传至分布式区块节点。十六小时内,被镜像至六十七个海外资料中转站,其中包括一个名为“民知图书馆”的组织,他们直接将协议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德文,并附注:“地下人权文献——来自灰区的存证”。

整个回音者组织也开始重组。

我们将“情绪放送组”并入dRU,转型为“编号者影像纪事小组”;将“信息蒐集部”划分为“编号证据留存组”;而原“避风所”则成为“编号者亲属沟通站”,由许真负责,开通匿名来信通道,让那些不敢实名的编号者家属也有机会留下文字。

我们甚至建立了一套“信息传承流程”——如果某位编号者因任何原因“从网络中消失”,dRU将调取其数据存档,将其文字、语音、图像统一留档,并视其遗愿对其进行公共展示、匿名保存或永久加密。

“我们不再是反抗组织。”我对所有人说,“我们是一个,为那些快被忘记的人,写名字的地方。”

夜里,阿妹在临时会议室的黑板上写下八个字:

“不删,是最温柔的纪念。”

而我则在dRU的文档最下方,补上了第十二条非正式注解——也是只有我们内部人知道的“感性条款”:

“编号者之名,应在每一次被提及时,有人在耳边轻声说:‘他不是数据,是人。’”

我们不确定这个组织能活多久,也不知道这些协议能否真正在系统社会里留下痕迹。

但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会一个一个被擦掉。

协议草拟完成第三天,编号者数据库再次收到来自“北城资料交换站”的通知:

“编号系统拟清除所有带q-p、q-R前缀之档案,时限三日内。”

我站在屏幕前,沉默许久,然后对老隋说:

“从今天开始,所有资料双备份。编号的人不能只活在一次点击之间。”

他点了点头:“明白。我们要让他们,活在两份世界里。”

我们没有时间庆祝。数据保存仍在继续。而我知道,我们离风暴越来越近。

但也越来越真实了。

我们,开始被自己记住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