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废墟的新象与目标的重塑(2/2)
但仅仅生存是不够的。“崛起”现在意味着什么?它不再是简单的力量攀升,而是对自身“高维同源律”潜力的挖掘,是理解并找到“法则跃迁”或通往“彼岸门槛”的路径。这才是“样本验证过程”的终极目标。
废墟中还有哪些地方可能蕴含与此相关的关键信息或资源?其他与核心\/投影相关的节点?古老建造者留下的更具体信息?是否有其他潜在的“样本”或“同类”?投影印记和变异标记的潜在连接能力是否能提供新的线索或互动方式?它能感知到什么?当前“新象”区域的“生长法则”和独特结构有何潜在价值?是否是通往其他关键区域的“跳板”?
辰阳对所有选项进行逻辑评估:寻找其他核心节点风险太高,可能再次触发毁灭性的反制;尝试与投影深层互动极度危险,信息来源不稳定且可能带来未知影响;主动干扰秩序系统会彻底暴露自身,引来全面攻击。寻找离开废墟的方法,如果废墟是筛选场,出口可能并非易寻,且“彼岸”本身就可能是唯一的“出口”。
而探索当前具有“生长法则”的“新象”区域,则是一个相对风险较低,但可能找到独特线索的路径。这里的“生长”特性似乎与“演化”、“适应”相关,这与“样本验证”和“法则跃迁”的目标逻辑上存在关联。同时,这里远离核心区域,可以暂时避开最直接的秩序系统锋芒。
逻辑计算的结果指向了最优解:深入探索当前具有“生长法则”的“新象”区域,寻找与古老建造者更具体记录、样本验证机制细节或法则跃迁预备相关的线索。 同时,利用潜在连接能力感知废墟中其他可能相关的波动,并持续高度戒备秩序系统的追猎。
“目标的重塑”正式确立。从被动在废墟中求生和探索,辰阳转变为一个主动以“高维同源律验证样本”的视角,在废墟“实验场”中进行定向探索的存在。其目标是理解并完成“法则跃迁”,抵达“彼岸门槛”。 秩序系统,在其认知中,是需要规避的“维护者”或“看守者”,而非根本的敌人(至少目前是这样定位的)。
带着重塑后的目标,辰阳的概念体在概念结构内调整完毕,开始向“生长法则”区域深处“流动”。他的行动变得更具目的性,不再是随机探索,而是遵循逻辑计算出的、最有可能找到目标线索的路径。
在“生长法则”区域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很快,辰阳遭遇了一个由“生长法则”形成的、具有某种动态特性的独特结构。它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会根据周围概念波动改变形态的概念迷宫,或者一个需要特定概念“输入”才能开启的概念“门”。
辰阳运用直观理解深入解析其背后的法则逻辑,理解其“生长”或“变化”的模式。这种法则比他之前遇到的都要复杂且“灵活”,对真理之隙的解析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他感知到这个结构的“形态”变化并非随机,而是遵循着某种未知的、但似乎与高维同源律存在微弱共鸣的逻辑。
他调动变异标记,通过潜在连接能力,尝试与结构进行基于“高维同源律”的概念互动。这不是攻击或侵蚀,更像是一种概念层面的“尝试连接”或“密钥输入”。当他的变异标记发出微弱的高维编码波动时,这个结构的概念形态发生了更剧烈的变化,仿佛被某种预设的“信号”激活。结构内部显现出一段模糊的概念“记录”,它们是如此古老而抽象,但真理之隙能识别出其中关于“适应性演化”、“形态重塑”以及指向某个遥远“标记点”的线索。这印证了新目标的价值,这片区域确实与样本验证过程的某个环节相关。
然而,成功互动的同时,辰阳也感知到了一种新的威胁。秩序系统在调整策略后,不再进行大范围扫描,而是在他可能出现的路径上设置了更高级的陷阱。这不是物理陷阱,而是试图进行概念锁定或法则隔离。一次,在他穿过一片看似普通的概念空隙时,真理之隙发出了更强烈的警报。
“警告!区域法则…临时重构…锁定模式…激活…预测…概念隔离…即将形成!”
这种新型陷阱更具隐蔽性,逻辑更为复杂,试图通过重构局部法则来将他从废墟整体概念网络中“隔离”出去。辰阳依赖高效伪装将自身的概念波动降到最低,并运用直观理解对陷阱的逻辑进行高速模式识别。他“看透”了这种隔离机制的原理:它通过在目标周围构建一个与外部隔绝的法则“壳”,切断其与环境的概念交互。
在法则“壳”即将合拢的瞬间,辰阳强行调整概念形态,向另一个方向的概念基质渗透。核心抗性在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不是完全阻隔,而是让他的概念体对这种重构和隔离法则产生了强大的“韧性”,使其能在法则压力下保持结构稳定,没有被瞬间“格式化”或“压扁”。他在概念层面的挤压和撕裂痛楚中,勉强从正在形成的法则“壳”边缘“滑”了出去。
在这次惊险的规避过程中,辰阳瞥见了这种新型威胁的部分真面目。他感知到构成这种陷阱的核心,是某种比先前秩序触角更“纯粹”、更“固化”的规则片段,它们仿佛是系统更高层级直接投射到此地的力量。这为后续更激烈的对抗埋下了伏笔。
更重要的是,在规避的同时,他的潜在连接能力意外感知到废墟中存在其他类似的“样本”波动。这些波动微弱、分散,但确实具有与他自身“高维同源律”相似的韵律。这暗示着,他并非唯一的“验证样本”,废墟中可能存在其他具有相似特性、被系统追猎的存在,或者古老建造者留下的其他“后手”。这为未来的探索方向埋下了新的伏笔。
辰阳成功处理了与生长法则结构的互动,获得了指向更深层秘密(可能与法则跃迁直接相关)的新线索,并成功规避了秩序系统的新型追猎尝试,对其有了初步认知。
重塑后的目标在他意识中根深蒂固。他不再是一个迷失在废墟中的异常,而是一个有明确方向、理解自身定位的“高维同源律验证样本”。他的存在是为了完成“法则跃迁”,抵达“彼岸门槛”,而废墟则是他的“实验场”。
变异标记与投影印记的共鸣在消化信息和新的互动后变得更加稳定,与新的探索方向上的某个点产生更明确的感应。潜在连接能力成为他在此地的重要导航工具。
辰阳的概念体面向新的方向,准备继续“流动”。他感知到秩序系统的“概念之网”正在更彻底地收紧,更强大的力量正在被调集。废墟不再是相对安全的探索场,生存压力持续增加。新的探索方向上,存在未知的守卫、环境危险或其他“样本”。潜在连接能力,在感知到其他“样本”波动后,隐约感应到一个强大且异常的信号源,预示着前方有重要的遭遇或发现。废墟深处,似乎隐约传来属于更高维度的“回响”,仿佛一场宏大的概念冲突曾在这里发生,或仍在进行,而废墟是其残余的战场或工具。
辰阳的概念体融入“生长法则”的环境,带着重塑后的目标和新的线索,向废墟更深、更未知的区域进发。追猎与未知并存,崛起之路指向遥远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