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终章):长街姜汤与盛世星图(2/2)
最轰动的改革发生在第十七年。当太学博士联名弹劾"女子入百工院坏纲常"时,苏明博正带着孙女调试如烟淑妃改良的针灸铜人。"你祖母当年在军营,用绣花针都能挑出毒箭。"他敲着铜人穴位,鎏金指甲套在烛火下闪过冷光,"明日让李泉家的小丫头当教习,就说朕准的。"三日后,百工院门口竟排满了挎着工具箱的绣娘。
后宫的慈心堂总在每月初一飘出药香。寇芳华领着三位妃嫔分拣棉衣时,发现芸娘德妃的账本上记着笔特殊开支:"购西域棉花种三担,试种于京畿"。"陛下说要让百姓'衣帛',"玲珑贤妃抚着新织的棉麻锦缎,腕间玉镯碰撞声混着如烟淑妃教宫女辨认草药的讲解,"当年桃花树下,他还说过要给你绣件霞帔呢。"
远洋舰队首次返航那日,苏明博在观星台摆了茶盏。当了望塔传来"白帆入港"的信号时,他突然握住寇芳华的手——那是他们初遇时她抚琴的手,如今因批阅赈灾奏折生出薄茧。"你听,"他指向东南方,港口的欢呼与运河的漕运号子混在一起,"当年老丈的姜汤碗底,是不是就盛着这声响?"她低头看他掌心的茧,那是握过缰绳、朱笔,也握过她战时冻裂的手的印记。
暮年的某个雪夜,苏明博在龙椅上睡着了。寇芳华替他盖狐裘时,发现御案下压着张泛黄的桑皮纸,是他亲笔画的朱雀大街草图:街角茶摊的位置被朱砂圈出,旁边写着"此处曾暖三军心"。殿外,小皇孙正缠着李泉家的老将军讲海战,惊飞了檐角铜铃上的积雪。
临终前七日,他执意要去看黄河新堤。豪华轿车行至苏公碑处,堤下各种大型机械正在紧张的施工。而指挥修建新堤的民夫竟是当年被聘为水利顾问的山西老农之子。苏明博让司机停步,在呼啸的河风中听了许久,忽然笑问寇芳华:"还记得吗?你说我登基那日的冕旒,像极了桃花落满头。"她替他拢紧斗篷,触到他肩胛骨处的旧伤——那是比任何勋章都珍贵的帝王印。
崩逝那日,百工院的匠人连夜赶制星图仪,将他最爱的北斗七星镀成金箔。寇芳华在梓宫前看见,仪器底座刻着行小字:"臣等毕生所见最亮之星,在朱雀大街接过姜汤时闪烁过。"而民间说书人总在故事结尾敲醒惊堂木:"知道那姜汤什么滋味吗?喝下去啊,能听见万里之外的船笛,和太学里孩子们念'农商皆本'的书声呢!"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