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泼天富贵(1/2)
改革开放初期,文物商店是合法的文物交易渠道,国家允许民间文物通过国营文物商店进行出售。因为国内物资匮乏,外汇储备紧张,许多文物商店和博物馆为了创汇,将大量古董文物对外出售。
当然,一些珍贵的文物会送到博物馆收藏,而一般的文物则作为商品出售给外国宾客,这也印证了马末都那句”只要蹲下来,遍地都是漏可捡”的名言。
杨一木站在文物商店门前,故意将领带扯得歪歪斜斜,然后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那扇雕花木门。
门上的铜铃清脆作响,各类古玩文物错落有致地陈列在木架上。
“这位同志,想看点什么?”一个瘦削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眼睛眯成一条缝。
杨一木粗声粗气地说,“随便看看!听说这儿的东西不错,买几件搁家里装点装点。”
他故意把装点二字咬得极重,显得毫无修养。
中年男子脸上的笑容更加热情了,“我们店东西件件都是精品,很有收藏价值。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瓷器?玉器?还是字画?”
杨一木漫不经心地环视着,目光在一把紫砂壶上停留片刻,“这个不错,多少钱?”
中年男子瞅了眼杨一木,道,“这是清代制壶名家邵大亨的作品,你看这泥料、这做工......”
“行了行了。”杨一木不耐烦地挥手打断,“直接说多少钱?”
“……标价三十。”中年男人被噎得半响才道。
“抢钱啊?不就是把茶壶嘛!”林秋在一旁帮腔,语气里满是不屑。
中年男年尴尬一笑,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忙解释,“咱们是国营商店,收上来也是要成本的,就赚个差价,这样吧,你诚心要,二十九拿去。”
杨一木心中暗笑,在后世,这样一把名家紫砂壶,即便是残品也拍出了三百万的天价。
后世一篇报道还讲了这么一件事情:
八十年代曾有日本商人来安州文物商店,一进来就指着满屋文物问全部打包多少钱?吓得店员目瞪口呆,还有人这样买东西的?那批东西,文物商店从中午开始一直打包到晚上。
当时有一幅王铎的字,才卖一百二十块,后来拍卖会上拍了四百万。
这时候,国内对文物的价格主要依据外国人对这些东西强烈的购买欲推测出定价是否低了。
“行,包起来吧。”杨一木直接点头。
中年男人眼睛一亮,“小同志真爽快!我再给你介绍几件好东西?”
接下来的半小时里,杨一木不动声色地拿下了那幅王铎书法,又挑了汪士慎的《梅花图》、一件珠山八友的瓷板画,还有只汉代玉器——虽不确定真伪,但总共才花了不到六百元。
一圈下来,东瞅瞅西望望,没有发现目标,杨一木人只得像个急于炫耀的暴发户一样,故意提高嗓门,“这些都太小家子气了,还有更气派的吗?钱不是问题!只要东西好!”
“那...去库房看看?”中年男人迟疑片刻,领着他们穿过内厅上了二楼,映入眼帘的是一溜六间库房。
杨一木跟着中年男人走了进去,目光快速扫视着每个角落,却没发现那只梅瓶。
他不动声色地随手挑了几样物件,示意打包,便继续向下一间库房走去。
见来了大客户,中年男人连忙招呼来三四个店员帮忙打包,自己则殷勤地陪着杨一木挨个库房挑选。
杨一木一路走到最后一间,那只梅瓶依然杳无踪迹,心里不禁犯起嘀咕:难道已经被人捷足先登了?还是已经被专家发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