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秦奋担任总指挥(1/2)
秦奋平静的声音,在简陋的会议室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鹿特丹港,设备被扣。
这个消息像一盆冰水,浇在刚刚因联盟成立而燃起一丝热情的众人头上。前一秒他们还在为拧成一股绳而心潮澎湃,下一秒就被拉回了残酷的现实。
“这帮混蛋!他们这是公然的抢劫!”一位脾气火爆的工厂厂长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签了合同付了钱的,他们凭什么扣留?还有没有国际法了?”
“这还只是开始,”王院士脸色铁青,他比谁都清楚那些设备的重要性,“这说明对方已经知道了我们的意图,封锁正在全面收紧。”
会场内刚刚凝聚起来的气氛,瞬间被愤怒和焦虑所取代。敌人的刀,已经悬在了脖子上,而他们手里,连一把像样的武器都还没有。
就在这股焦躁的情绪即将蔓延开来时,一直坐在主席台侧面的陈部长,缓步走到了台前。他手中拿着一份盖着鲜红印章的文件,神情肃穆。
整个会场立刻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陈部长清了清嗓子,展开文件,用一种不容置疑的洪亮声音宣读起来:
“经最高层研究决定,为确保‘破晓工程’的顺利实施,以最高效率整合全国资源,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关,现发布以下任命。”
“兹任命,红星集团董事长秦奋同志,担任‘破晓工程总指挥’一职,授上将军衔,全权负责‘破晓工程’的技术路线制定,项目资金审批,以及联盟内部所有单位的人事协调与调动工作。”
“‘破晓工程’指挥部下设各级单位,须无条件服从总指挥命令。特此任命!”
“授上将军衔……”
“全权负责……人事协调与调动……”
这几个关键词,像一道道惊雷,在众人耳边炸响。
如果说,之前秦奋提议成立联盟,是以红星集团董事长的身份,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来主导合作。那么现在,这份来自最高层的任命,则赋予了他完全不同的意义。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一个合作者。
他是这个国家级战略工程的最高统帅。他的命令,将不再是商业上的提议,而是必须执行的军令。这种权力,超越了商业范畴,甚至超越了一般的行政级别,是战时才有的绝对指挥权。
会场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份任命的分量镇住了。他们看着台上那个年轻人,眼神变得无比复杂。有震惊,有疑惑,但更多的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敬畏。
国家,把国运交到了他的手上。
秦奋本人也有些意外,他知道国家会给予最大的支持,但没想到会是以这样一种直接甚至可以说破格的形式。他站起身,向陈部长的方向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陈部长走下台,将那份分量沉甸甸的任命文件亲手交到秦奋手里,用力地握了握他的手。
“秦总指挥,从现在开始,这里就全权交给你了。需要什么,你直接向我开口,向京城开口。人,钱,政策,要什么给什么,只有一个要求,打赢这一仗!”
秦奋接过文件,感受着上面尚未干透的油墨气息,点了点头:“保证完成任务。”
联盟成立大会在一种庄严而肃杀的气氛中结束。代表们各自散去,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他们带着一肚子的震撼,和一份沉甸甸的任务清单,连夜就要返回各自的单位,去组织最精锐的力量。
第二天清晨,天色刚亮。
“破晓一号基地”的临时指挥中心内,已经坐满了人。
这里是联盟的核心指挥层第一次正式会议。能坐在这里的,都是各个关键子项目的总负责人。中科院的王院士,红星集团自己的技术骨干,以及几家重点企业的总工程师。
秦奋坐在主位上,面色沉静。他的左手边,是他的老搭档,也是刚刚被他任命为制造部总负责人的李工。李工这位在生产一线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人,此刻脸上满是严肃。右手边,则是红星软件部门的灵魂人物,被任命为系统集成部总负责人的周毅。
而在会议桌的一个重要位置上,坐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他就是被秦奋亲自登门,三顾茅庐请出山,并聘为联盟首席科学家的宋老。宋老是华国半导体物理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桃李满天下,虽然早已退休,但在整个行业的声望无人能及。
他的出席,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象征。
“各位,”秦奋环视一圈,直接开门见山,“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个整体。我先宣布几项人事任命。”
他看向李工:“李工,整个‘破晓工程’所有硬件的生产制造,工艺流程,质量管控,由你全权负责。我给你最大的权限,需要什么设备,什么人,直接列清单。”
李工站起身,简短有力地回答:“是,总指挥!”
秦奋又转向周毅:“周毅,光刻机涉及的控制软件,图像识别算法,数据处理系统,所有软件层面的工作,由你来统筹。我要你在硬件还在图纸上的时候,就开始带着团队进行仿真模拟。”
周毅推了推眼镜:“明白。”
最后,秦奋的目光落在了宋老身上,语气充满了尊敬:“宋老,您是我们所有人的定海神针。我恳请您担任联盟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审定我们的技术路线,评估技术风险,为我们这些后辈把关。”
宋老微笑着点了点头:“秦总指挥,老头子我这把骨头,就交给你了。只要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光刻机问世,死也瞑目了。”
简单的任命,迅速搭建起了整个工程的核心骨架。红星集团的执行力,加上国家级专家的理论高度,构成了一个高效而互补的指挥体系。
“好,汇报一下你们初步制定的研发计划和时间表。”
会议室的气氛立刻变得严肃起来。
首先发言的是负责光学系统的王院士。他打开一份准备得非常详尽的PPT。
“总指挥,各位同仁。光学系统是光刻机的眼睛,难度最大。我们的初步计划是,第一阶段,用一年半的时间,主攻反射镜的基底材料和镀膜工艺,目标是将表面精度误差控制在米国标准的二十倍以内。第二阶段……”
王院士的计划非常稳妥,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严密的科学论证,完全符合传统科研项目的推进逻辑。按照他的规划,要拿出达到基本可用标准的物镜系统,至少需要五年。
接着,负责光源系统的团队,负责工件台的团队,也相继汇报了他们的计划。无一例外,都是四平八稳,将研发周期定在了五年甚至更长。在他们看来,这已经是考虑到项目紧迫性之后,非常进取的时间表了。
秦奋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任何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