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秦奋的报告:一份让国家沉默的差距分析(2/2)
《关于我国在顶尖半导体装备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真实差距评估》
看到这个标题,在场的许多人眉头就是一皱。关于差距,这些年他们听过无数的报告,有半导体行业的,有航空航天的,有生物医药的。大多数报告的基调都是“差距依然存在,但我们正在奋力追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他们对此已经有些“脱敏”了。
然而,当他们翻开第一页,看到那张密密麻麻的“全球供应商蛛网图”时,每个人的表情都开始变得凝重。
那是一种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视觉冲击。
华国的位置,与其说是参与者,不如说是一个旁观者。
会议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声音。
当他们看到那份超过一百页的零件分析清单,看到那一排排冰冷的“国产化率”数字时,翻页的声音变得越来越慢,越来越沉重。
12%,8%,15%……
这些数字像一记记重锤,敲在每一个人的心上。他们都是从各自的领域摸爬滚打上来的,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只要对方愿意,可以随时切断这台工业巨兽90%以上的“血管”。
原定于讨论宏观经济规划的会议,气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彻底改变了。
当报告翻到第二部分,“三大核心系统”的分析时,会议室里陷入了彻底的安静。
再也没有人翻页了。
所有人都停在了这一部分,逐字逐句地阅读着。
“两万瓦功率……每秒五万次喷射……米国Cyr,技术垄断。”
一位主管科技的副总理,手中的钢笔无意识地在笔记本上停住,笔尖印下一个深深的墨点。他主管科技多年,当然知道两万瓦的工业激光器是什么概念,那几乎是现有工业激光器功率天花板的存在。而每秒五万次的精准液滴喷射,这更是超越了想象的控制精度。
“表面光滑度小于0.1纳米……德意志蔡司,技术垄断。”
另一位出身于科研体系的委员,下意识地用手指摩挲着光滑的桌面。0.1纳米,那是原子级别的尺度。他无法想象,一块人头大小的镜子,要如何才能打磨到这种程度。这已经不是工艺,而是逼近物理极限的艺术。
“超越10G的加速度……纳米级同步定位……荷国阿斯麦,工艺垄断。”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汇聚在了工件台的描述上。
如果说光源和物镜代表了静态制造能力的极限,那么这个工件台,就代表了动态控制能力的巅峰。
两架超音速飞行的战斗机,进行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空中加油。
报告中这个不算严谨但却极其生动的比喻,让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如此具体,如此残酷地认识到,在工业金字塔最顶尖的那个位置上,他们与对手之间,隔着的到底是什么。
那不是几项技术,不是几家公司,也不是几年的时间。
那是一整个技术时代的鸿沟。
是一个由物理、化学、光学、材料学、精密运动控制等无数个学科,经过几十年积累、迭代、整合后,共同构筑起来的,一个完整的、闭环的、外人无可企及的技术生态。
会议室里,陷入了长久的、令人压抑的沉默。
空气仿佛凝固了。
每个人都拿着那份报告,但视线却早已穿透了纸张,望向了虚空。每个人的脑海中,都在进行着一场风暴。
以往那些“奋力追赶”“取得进步”的报告,在眼前这份血淋淋的解剖图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哪里是追赶?这分明是站在山脚下,仰望着一座根本看不到顶的,垂直悬崖。
许久,许久。
坐在首位,那位一直沉默不语,只是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报告封面的长者,终于缓缓抬起了头。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看到了每一个人脸上那份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知道,这份报告的目的达到了。
它没有带来恐慌,而是带来了清醒。一种前所未有的,甚至有些痛苦的清醒。
他的手指停止了敲击,轻轻地合上了报告。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回响在寂静的会议室中。
“这份报告,是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