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会议上的交锋(2/2)
会场中那压抑的寂静,被打破了。
就在哈里森和施密特正在快速交换眼神,思考如何回应时,另一只手举了起来。
是法兰西代表团的皮埃尔·博雷尔。
“主席先生,恕我打扰。”博雷尔没有等台上的人回答,就直接站了起来,他的语气带着法兰西人特有的强调,“田中先生刚才的提问非常有启发性。这也让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他看向哈里森和施密特,眼神里带着一丝质询:
“我通读了整份草案,发现其中百分之八十的篇幅,都在强调传统绕线式电机结构的安全性、绝缘性和稳定性。这当然很重要。但是,对于节能和效率,特别是新结构电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草案却几乎没有设立对应的衡量与激励条款。”
博雷尔提高了声调:“众所周知,整个欧洲都在推行最新的环保法案和碳中和目标。一份面向未来的国际标准,如果只关注过去的安全,而忽略了未来的效率和环保,这是否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是否与我们各国政府的政策导向相悖?”
这个问题,直接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政策和环保的“政治正确”层面。
这下,连主席台上的鲍曼主席都露出了严肃的神情。
哈里森的脸色已经变得相当难看。
还没等他想好说辞,高丽代表团的朴志勋也举起了手。
“主席先生,我也补充一点。”朴志勋冷静地说道,“博雷尔先生提到了硬件,我想说说软件。未来的工业电机,一定是软硬件高度结合的智能体。我们公司在变频驱动的节能算法上投入了巨大精力,能效提升非常显著。但是,这份草案对于‘算法’层面的能效贡献,完全没有给出认证和测试的方法。请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所有通过软件和算法实现的节能优化,都不被这份标准所承认?”
一个接一个!
东瀛人问材料,法兰西人问环保,高丽人问软件。
三个问题,来自三个不同的国家,三个不同的角度,看似毫不相关,却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这份草案,是陈旧的,是封闭的,是为保护既得利益者而设计的!
原本铁板一块的草案,在这一连串的精准打击下,开始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裂缝。
会场的气氛彻底变了。
窃窃私语声开始在各个代表团之间响起。那些原本沉默的大多数,看往主席台的眼神,也从敬畏,变成了审视和思考。
秦奋坐在台下,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察的弧度。
他知道,时机到了。
“
鲍曼主席的声音响起,全场的目光再次汇聚到了秦奋这边。
所有人都以为,在盟友们撕开突破口后,秦奋会亲自上阵,发动最后的总攻。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秦奋纹丝不动。
他只是侧过头,对身边的李长青工程师,平静地说了两个字:
“李工,请。”
李长青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他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西装,拿着一个U盘,沉稳地走上了发言台。
一位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华国老工程师,代替了那个年轻气盛的集团董事长。这个画面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强烈的信号——我们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讨论技术的。
台上的哈里森和施密特,本来已经准备好迎接秦奋狂风暴雨般的攻击,此刻却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说不出的难受。
李工将U盘插入电脑,没有看任何人,只是专注地调试着投影。
很快,他身后的大屏幕亮了起来。
上面没有复杂的条款,没有攻击性的言辞,只有一行清晰、简洁、引人深思的标题。
《我们应该衡量什么?——关于新一代电机核心性能的探讨》
李工转过身,拿起麦克风,用他那带着些许江城口音,但无比清晰沉稳的普通话开口了。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红星集团的总工程师,李长青。”
“今天,我不准备提出一份新的标准草案来和GE、西门子的草案对抗。因为我认为,那样的争论没有意义。”
“在争论‘如何测量’之前,我恳请各位,我们是否可以先退一步,回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上。那就是,对于新一代的工业电机,我们到底‘应该测量什么’?”
他按动遥控器,屏幕上出现了两张对比图。
左边,是传统电机的结构图,标注着“绝缘等级”、“温升极限”、“槽满率”等传统参数。
右边,是红星“天狼星”电机的轴向磁场结构图,标注着“动态能量转换效率”、“单位体积扭矩密度”、“全功率范围能效曲线”等全新的性能维度。
“过去的几十年,我们一直在衡量这些,”李工指着左边的图,“因为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但今天,技术已经发展了。我们是不是还应该用昨天的尺子,来衡量今天的选手,甚至去定义明天的赛道?”
他的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
他没有为红星辩护一句,却将整个辩论的战场,从“如何遵守你的规则”,巧妙地拉回到了“我们为什么要遵守你的规则”这个更根本,也更致命的层面上。
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为公司利益辩护的代表。
他是一位站在技术发展前沿,向整个行业发出灵魂拷问的工程师。
整个会场,鸦雀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