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7章 今朝且借佛前火,焚尽天下不臣心?好一个焚尽天下不臣心(2/2)
虽然他们这些文人最看不上这些宠臣、宦官,但是赵高如今在大周皇都可谓是风头无二,地位高到没人敢轻视。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老皇帝身边的红人,不敢轻易得罪。
赵高语气平静,不咸不淡的说道:“指教算不上,咱家今天是来求见张夫子,前方带路吧。”
“请!”
闻言,杨文昌带着几个老儒生侧身邀请赵高入内。
赵高在杨文昌的引领下,顺利踏入白鹭书院。
这白鹭书院不愧是传承已久之地,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古木参天,透着一股清幽雅致之气。
一路上,他不时留意着书院的布局,心中暗自估量着此处可藏兵之处与防御弱点。
很快,赵高被引至一处静谧的庭院。
杨文昌站在院子外面,说道:“里面就是你要找的人了。”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赵高朝着杨文昌恭敬行礼,“杨先生,有劳了。”
杨文昌报之以李,旋即带着几个老儒生离开了。
等到杨文昌等人离开,赵高才缓步迈入庭院。
只见一位身着素色儒袍,头戴方巾,面容清瘦却精神矍铄的老者正坐落在在庭院中央。
老者目光深邃,静静地看着庭院中的一汪池水,此人正是书院的院长张夫子。
赵高不敢怠慢,连忙躬身行礼,恭声道:“在下赵高,奉陛下旨意前来求见。”
张夫子微微抬手,示意赵高起身,声音平和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赵公公,不知陛下所为何事?”
赵高直起身子,目光落在张夫子身上打量了一番,然后缓缓开口:“夫子,陛下口谕,特请您入宫一叙。”
说着,赵高微微欠身,递上一封盖着玉玺印记的诏书。
张夫子接过诏书,缓缓展开,目光在上面扫过。
片刻后,他微微皱眉,看向赵高,淡淡问道:“你觉得老朽会去吗?”
赵高心中一凛,面上却不露声色,缓缓说道:“这几日朝中因为太子之事引发的风波不可谓不小,江湖各派蠢蠢欲动,加上不久前三殿下马踏听禅寺,让江湖各派人心惶惶,陛下对于此事忧心忡忡。”
张夫子轻轻合上诏书,微微摇头叹息:“太子之事,实乃皇权内部纷争,本不应闹到如此地步。至于江湖,这些年朝廷对江湖的掌控本就日渐式微,加上诸侯国野心日益见长,如今各方势力妄图插手庙堂,实乃乱象。”
他没有提及陈子昂,似乎是不愿意提起对方。
赵高敏锐察觉到了这一点,不过还是趁机说道:“夫子所言极是,陛下正是为此忧心。如今局势复杂,各地势力纷纷涌动,似有一场大风暴即将来临。陛下希望夫子能入宫,为朝廷出谋划策,稳定局势。”
张夫子目光深邃地看向远方,缓缓说道:“大周立国以来,文治武功,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迷。如今这乱局,看似复杂,实则根源还是在人心。人心思变,想要打破旧有格局。可这变,若无节制,便成祸乱之源。”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虽一介书生,但也知朝廷稳固对天下百姓的重要性。”
赵高的态度越发的谦卑,“夫子既然愿意为天下百姓考虑,又岂能拒绝陛下召见呢?”
张夫子将诏书轻轻放在石桌上,指尖在纸面上摩挲片刻,忽然问道:“赵公公可曾见过饥民易子而食?”
赵高瞳孔微缩,腰身却弯得更低:“老奴在奏折里面见过,建州饿殍千里,易子相食。”
“那便该明白,皇权更迭时最苦的永远是百姓。”
张夫子把玩起手中诏书,池水无风自动,“二十年前先帝驾崩那夜,京城三百零二口枯井里填的都是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