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扩土万里,功盖千秋!(2/2)
\"以后朝堂上的大事,还是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挑起重担啊!\"
这番话语仿佛邻家慈祥老人的闲聊,充满了平易近人的亲切感,却又隐含着某种言外之意。
然而霍光并非简单直率如霍去病,他的政治嗅觉告诉他,桑弘羊此举必有深意,绝非单纯的老人唠叨。
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必然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秘图谋!
霍光的猜测悬而未决,至少在当下无法得到证实。
人算不如天算,回城后的文武百官们立即被新一轮的国家事务所淹没,霍光也无暇继续揣测桑弘羊的真实意图。
迁徙诸侯王的宏大工程刚刚起步,后续还有无数繁琐事务等待处理,远未到收官之时。
北方草原的情况相对简单,那片曾经喧嚣的土地早已因战争而变得空旷荒凉,诸侯王们只需按部就班地逐步建设即可。
至于那些抵达封地后面对实际情况而大呼上当、叫苦连天的诸侯王们,他们的哀嚎已无人过问。
木已成舟,覆水难收,难道他们还想折返长安不成?如此天真的想法简直令人发笑!
漠北诸侯王们的苦诉奏章如雪片般飞向长安,却在辅政大臣的案头就被一一拦截,再难越雷池一步。
这些控诉与请求根本未曾入过陛下的法眼,朝臣们深谙皇帝心意,自觉为陛下分忧解难。
漠北局势尚且如此简单明了,西域的管控则要复杂得多,但也仅仅是\"复杂一点点\"而已。
那些长期盘踞西域、翘首以盼朝廷册封\"世袭郡守\"的世家豪族们最近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
朝廷确实实施了他们期盼已久的\"世袭制度\",但册封的对象并非他们这些倚老卖老的地方势力,而是那些新到任的刘氏诸侯王!
当这些世家终于意识到自己被朝廷彻底愚弄时,积压多年的怒火瞬间爆发,愤怒的族长们拍案而起,群情激愤。
\"起兵!必须起兵反抗!让那个狡猾的皇帝看看,西域究竟是谁说了算!\"世家首领们群情激奋,决心誓死抵抗皇权的蚕食。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令人哭笑不得,堪称历史的嘲讽。
各路诸侯王大军压境的同时,世家内部却出现了严重的分化——背叛、挑唆、内讧、叛变、甚至主动投靠朝廷的\"带路党\"……各种匪夷所思的内部瓦解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迅速蔓延。
处于崩溃边缘的世家们这才恍然大悟,那些他们引以为傲的\"封疆领土\"早已被朝廷的暗线渗透得如同筛子一般千疮百孔,毫无还手之力。
无数世家子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醒悟:\"多年前接受燕王暗中资助时,就已经注定了今日的结局啊!\"
可惜这份领悟来得太晚,悔恨已无济于事,历史的车轮从不为个人的懊悔而停下。
世家势力迅速崩溃瓦解,各路诸侯王几乎是轻而易举地就控制了自己的封国,甚至有些地区连一兵一卒都无需动用。
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广陵王的封地,那里的世家早已被刘旦暗中策反收服,广陵王此行更像是一次惬意的旅游观光,而非征服之旅。
整个西域的全面归顺,前后不过一个月出头,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堪称史上最轻松的大规模领土扩张!
至此,西域正式成为大汉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令在这片遥远的土地上畅通无阻,如臂使指。
大局已定,那些被征服的世家苦苦控诉皇帝\"善用诡计\"的声音很快就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无人在意,也注定不会流传后世。
失败者的哀嚎不过是风中的尘埃,历史从不倾听那些被碾碎者的呜咽,唯有毁灭方是他们的归宿。
历史这位任性的少女,总是在胜利者的臂弯中翩翩起舞,任凭强者为她涂抹最绚丽的色彩,修饰最动人的容颜。
西域征服的史诗终将被镌刻在这璀璨的画卷上,笔触间尽是荣光与辉煌。
朝廷史官的竹简上将只会流淌出一行简洁而庄重的文字:汉帝刘旦朝,大汉西征,扩土万里,功盖千秋。
再多的血泪与争议,终将被时光的长河无情冲刷,唯留下这冰冷而辉煌的结论,如此而已!
西域平定之后,山呼海啸的征战转为细水长流的经营,一系列后续工作如同繁星般次第铺开。
边军调配、西域土地拍卖、百姓迁徙奖励、农具牲畜提前配给、官吏选拔任命,千头万绪,环环相扣。
这数月之间,朝廷官员们几乎未曾合眼,批阅奏章之手从未停歇,御史台的烛火彻夜不熄。
辅政大臣们的官袍下摆因连日劳累而褶皱不堪,眼底的青黑如同最忠诚的勋章,诉说着他们对帝国的赤诚付出。
此番人事地域调整的烽火渐熄,回首望去,大汉的疆域已宛如一头苏醒的巨龙,伸展开前所未有的辽阔身躯。
原本十余州的版图,经此一役,一跃增至二十州之巨,疆域范围较先帝时代扩张了足足两倍有余!
皇家日报上那幅崭新绘制的天下舆图一经发布,便如一道惊雷震撼了每一个汉家儿女的心魂。
百姓们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气势磅礴的版图,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喃喃自问:\"我大汉帝国,竟已如此浩瀚无垠、强盛无匹?\"
这一刻,从皇城脚下的市井小巷,到遥远边陲的烽火关隘,欢呼声如潮水般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们也不由挺直了脊背,眼中燃起前所未有的自豪与振奋。
这份举国欢腾不仅仅是对一场战役胜利的庆祝,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在历经磨难后重获荣光的集体情感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