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苏明远婉儿共赴祭台(1/2)
暮色四合,天际被夕阳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流云如烧,给巍峨的祭天台镀上了一层庄严而温柔的金边。风,带着山间特有的清冽和远方草木的气息,拂过台顶,吹动了站立其上之人的衣袂发梢。
古稀之年的苏明远,身形虽不复当年的挺拔,但站在这里,背脊依旧习惯性地绷紧,流露出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士大夫风仪。他身旁,是相伴了他大半辈子、同样白发苍苍的林婉儿。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却也沉淀下了一种风雨同舟后的宁静与温婉。他们的手,历经数十载风霜,此刻仍自然而然地牵在一起,指节因年岁而略显粗大,但交握的力度,却透着不变的依恋与支撑。
脚下,祭天台的青石砖面,已被无数次的登临、无数次的祈愿磨得光滑如镜,映照着天光云影。石砖上那些天然的和人为的纹路,深浅交错,在苏明远眼中,仿佛不再是冰冷的刻痕,而是一页页无声的史书,记录着迷茫、恐惧、希望、坚守,记录着每一个曾在此处寻求答案的灵魂的故事。他微微俯身,用略带薄茧的指尖,轻轻拂过一道尤其深刻的裂缝,那恍惚间,似乎是他们初来此世,惶恐无助时,他内心焦灼的投射。
“爷爷,石头好亮呀!”一个清脆稚嫩的童声打破了台上的寂静。五岁的小小苏,他们的孙儿,正活泼地蹲在地上,好奇地用小手摸着光溜溜的石面。孩子圆圆的脸蛋上,一双大眼睛像极了苏明远记忆深处,初遇林婉儿时的澄澈。
林婉儿松开苏明远的手,慈爱地蹲下身,理了理小小苏胸前挂着的一枚小巧护符。那护符样式古朴,非金非玉,是明远书院“文明基因库”运用现代材料仿照古法制作的“文明接力”信物,轻便坚韧,内里蕴含着微型的文明信息存储单元。她看着孙子天真无邪的脸庞,目光柔软得能滴出水来,声音也放得极轻极缓,像是怕惊扰了这暮色中的时光:
“是啊,亮亮的,因为有很多很多人,像爷爷奶奶一样,在这里走过,想过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她顿了顿,抬头与苏明远交换了一个深刻的眼神,那眼神里包含了太多只有他们彼此才懂的岁月沉浮。“当年……我们第一次站在这里的时候,心里害怕极了,也迷茫极了。天不像原来的天,地不像原来的地,就像……就像被连根拔起的浮萍,不知道风会把自己吹向哪里。”
苏明远静静地听着,妻子的话语将他拉回了那个冰冷而绝望的起点。他记得刺骨的寒风(或许更多是内心的寒意),记得仰望这片陌生星空时那吞噬一切的孤独。状元郎的骄傲在现实的巨变前碎得彻底,他曾一度怀疑,自己毕生所学、所信奉的一切,是否只是井底之蛙的呓语。
林婉儿的声音继续着,带着一种回望来路时的感慨与释然:“但我们后来明白了,害怕和迷茫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在这个高高的台子上,慢慢地学会了……文明,它不是压在人肩膀上的重担,不是必须原封不动、战战兢兢捧着的易碎品。”她伸出手,指了指小小苏胸前的护符,又仿佛指向更广阔的天地,“它是一份礼物,一份来自无数先人,也由我们传递给后人的、充满了生命力的礼物。你可以打开它,使用它,甚至……给它添上新的、属于你自己的颜色。”
小小苏似懂非懂,但“礼物”这个词让他眼睛亮了起来,用力地点了点头。
苏明远看着祖孙俩的互动,心中暖流涌动。他从怀中缓缓取出一个用柔软丝绸仔细包裹的物品。打开层层包裹,露出的是一块温润剔透的玉珏。这玉珏,是他当年穿越之时,身上仅存的几件庆朝旧物之一,也是他状元身份的一种象征。玉珏原本光洁的内侧,如今布满了密密麻麻、深浅不一的刻痕。最古老的那道,象征着他初临此世的惶恐与定位,已被数十年的摩挲磨得几乎平滑,只剩下一点模糊的印记。
但在这古老的刻痕之上,重叠着无数新的、用极其精细的技艺刻上去的小字。那些字,不再是庆朝的官方雅言,而是融合了现代简化字甚至部分符号的记录,是明远书院历代核心弟子,在每一个关乎文明传承的重要节点,亲手刻下的“大事记”。
苏明远将玉珏托在掌心,就着夕阳的余晖,苍老的手指一一拂过那些刻字,如同抚过岁月的年轮。他的目光变得幽深,仿佛能透过这些冰冷的刻痕,看到背后鲜活的历史画面。
“看这里,‘2030 年护符量产危机’。”苏明远的声音低沉,带着回忆的沙哑,“那时,书院刚尝试将蕴含基础文明信息的护符规模化制作,希望能惠及更多人。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有人斥责我们玷污了文明的神圣,将知识变成了廉价的商品。那场辩论,持续了整整三个月,婉儿,记得吗?我们几乎夜不能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