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大理天龙寺(1/2)
春日融融,暖风拂过,带着草木萌发的清新气息。
蜿蜒的山道上,两道身影一前一后,不疾不徐地走着。
静玄怀抱长剑,默不作声地跟在邱白身后几步远的地方。
她的步伐稳健,身形挺拔,一如她给人的感觉,沉稳而可靠。
她看着前方那道在晨光中显得格外修长的青衫背影,终于还是忍不住加快脚步,与他并肩而行。
走在邱白身旁,她侧过头,语气带着几分困惑,开口问道:“邱师弟,我心中有个疑问,不知当问不当问。”
邱白目光依旧望着前方起伏的山峦,闻言嘴角微扬,语气轻松。
“静玄师姐但说无妨,不必拘谨。”
“你此次下山游历,为何不带丁师妹同行?”
静玄斟酌了一下词句,这才继续说:“她与你……关系更为亲近,一路上也能有个照应。”
“怎么忽然就让我这个跟你不相熟的人,一同前行?”
“这实在是让我有些想不明白。”
邱白脚步不停,闻言笑了笑,道:“敏君跟着我天南地北跑了近两年,见识是涨了,可武功修炼也耽搁了。”
“她如今正是需要沉心静气,好把武功提升上来,留在山上,有师太亲自督促,对她而言是再好不过。”
这个理由合情合理,静玄听了,不由得点了点头。
然而,静玄心中的疑惑并未完全消除。
她微微蹙眉,继续问道:“即便如此……那为何是我?”
“师父座下弟子众多,论机敏,有贝锦仪师妹;论活泼,有赵灵珠师妹。”
“我资质愚钝,武功在众师姐妹中也算不得出类拔萃,只怕跟着邱师弟你,非但帮不上忙,反而会成了你的拖累。”
“至于你嘛……”
邱白这才侧过头,瞥了她一眼,目光在她那沉静如水的面容上停留片刻,随即耸了耸肩,脸上露出一丝略带戏谑的笑容。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师太会点名让你跟我来。”
“或许……是觉得你性子沉稳,办事牢靠,跟着我能省去不少麻烦?”
“又或者,是觉得我这个人太过随性,需要有个像师姐你这样持重的人在旁边时时提醒?”
他这个回答,听起来半真半假,带着几分玩笑的意味,让静玄一时不知该如何接话。
“哦!”
她抱着长剑的胳膊下意识地紧了紧,脸上疑惑更甚,但见邱白似乎不愿深谈,她也只好将疑问压回心底,低低地应了一声,不再追问。
只是那微微蹙起的眉头,显示她并未完全接受这个解释。
随着两人继续前行,但见山势逐渐平缓,官道两旁开始出现农田和村落。
远处,平原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
静玄看着前方岔路,再次开口,打破了沉寂。
“邱师弟,我们如今已下山,接下来该往何处去?”
邱白脚步稍稍放缓,目光望着云雾缭绕的天际,脸上露出一丝思索的神色。
光明顶,乾坤大挪移,整合明教……
这些念头在他脑海中飞速闪过,如同炽热的火焰,催促着他立刻西行。
以他如今的情况,若能把握时机,未必不能像张无忌那般,成为明教之主,汇聚起一股庞大的力量,足以改变这个时代的走向。
但是……
他的目光扫过西南方向,另一个念头却如同坚韧的藤蔓,缠绕在他的心头。
既然机缘巧合已经到了蜀中,若不去那个地方看一看,他恐怕会后悔莫及。
权衡片刻,他转过头,脸上浮现出一抹明朗而笃定的笑容。
“我们去大理。”
“大理?”
静玄闻言,明显愣了一下,秀眉微挑,下意识地纠正道,“邱师弟,大理国早已覆灭近百年,你怎么去啊?”
她虽常年居于峨眉,但身为大弟子,对时局变迁还是有着基本的了解。
“名称不过是个代号,何必如此认真。”
邱白浑不在意地摆了摆手,看了眼静玄,笑着说:“我知道那是哪里就行。”
“好吧”
静玄见他态度坚决,只是点了点头,简洁地回了声,便恢复了那副沉静少语的模样,抱着剑,默默跟在他身侧。
既然目标已定,两人便不再耽搁。
下了峨眉山后,取道成都,然后沿着历史悠久的建都道一路向南。
这条官道是连接四川与云南的重要通道,虽然处于元廷统治之下,沿途关卡盘查严格,但客观上确实铺设了驿站,方便了商旅和官方的通行,比起翻山越岭,无疑要便捷安全许多。
时值初春,万物复苏。
沿途的景色与北方大不相同,也与江南水乡的温婉迥异。
蜀南滇北的山峦更加奇峭秀美,林木葱茏欲滴,溪流纵横交错,清澈见底。
山间时常云雾缭绕,如同仙境。
偶尔能看到当地人在田间劳作,或者赶着马帮从旁经过,带来一阵清脆的铃铛声。
就这样,一路无甚大事,花费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他们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
羊苴咩城。
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大理国都城,如今只是大理路的治所。
站在那明显带有中原建筑风格,却又融合了某些地方特色的城门外。
邱白抬头,看着城墙上斑驳的痕迹,还有往来行人中夹杂着的异域面孔,心中还是不免生出几分感慨。
元廷的铁骑以武力横扫四方,摧枯拉朽般覆灭了一个又一个政权。
但在征服之后,尤其是忽必烈决定推行汉法以来,其对庞大疆域的控制力和文化同化能力,确实不容小觑。
眼前这座城池,除了部分居民的服饰、口音还保留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外。
整体的城市布局、建筑风格乃至市井气息,已经与中原内陆的许多城市没有太大区别了。
城内内的街道还算宽敞,商铺林立,贩夫走卒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显得颇为热闹。
他们寻了一间看起来还算干净整洁的客栈,要了两间相邻的上房,将随身行李安顿下来。
傍晚时分,两人下到一楼大堂用晚饭。
大堂内人声嘈杂,各色人等汇聚于此。
邱白点了几个当地特色的小菜,一壶清茶。
“小二哥,跟你打听个地方。”
等待上菜的间隙,他叫住一个忙碌穿梭的年轻店小二,状似随意地开口问道:
“你可知道,这天龙寺在城外的哪个方位吗?”
“天龙寺?”
那店小二看起来不到二十岁,听到邱白的问话,愣了一下,脸上露出十足的茫然之色。
他挠了挠头,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官话回道:“客官,您是不是记错名字了?”
“小的在这羊苴咩城里长大,城里城外的寺庙道观不敢说全知道,但有名有号的也都去过。”
“可从来没听说过有什么天龙寺啊。”
他努力想了想,补充道:“城外最有名的寺庙,就是点苍山脚下那座崇圣寺了,香火很旺的。”
“客官您要是想拜佛,可以去那里。”
“崇圣寺?”
邱白闻言,也是微微一怔。
天龙寺,在大理国时期,那可是皇家寺院,地位尊崇,声名远播,多位国王在此出家为僧,在武林中也有着赫赫威名。
怎么到了如今,连本地土生土长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了?
难道自己记错了地方?
还是年代久远,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就在他心生疑虑之时,柜台后面,那位一直低着头拨弄算盘,看起来约莫五十来岁的老掌柜抬起了头。
他放下手中的活计,缓步走了过来,先是摆了摆手,让那满脸困惑的店小二去忙别的。
随后,他仔细打量了邱白几眼,脸上露出复杂的笑容,压低了些声音说:“客官,听您的口音,是从中原过来的吧?”
“正是。贫道自湖广而来。”
邱白拱手回应,心中一动,知道可能问对了人。
“那就难怪了。”
掌柜的捋了捋颌下有些花白的短须,声音压得更低了些,仿佛怕被旁人听去。
“客官,您所说的天龙寺,就是如今点苍山下的那座崇圣寺,只不过……”
话到此处,他叹了口气,幽幽道:“唉,那是前朝时的旧称了。”
“如今啊,知道崇圣寺原本叫做天龙寺的人,确实不多了,也就是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家伙,偶尔还会提起。”
“年轻人啊,基本上都只知道崇圣寺,而不知天龙寺。”
话说到这里,掌柜的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讳莫如深的表情,没有继续再说下去。
但话里的未尽之意,邱白已然明白。
元廷覆灭大理国后,为了巩固统治,消除前朝影响,削弱段氏王族在民间的声望。
于是,将这座具有象征意义的皇家寺院改名,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政治操作。
正如这掌柜所言,崇圣寺才是它现在的官方名称,年轻一代不知天龙寺旧名,也属常态。
这种情形,倒与如今在江湖中声名不显,几乎被江湖人遗忘的全真教有些相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