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现代文三国演义【白话文】 > 第120章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第120章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2/2)

目录

很快有消息传入东吴。吴主孙皓十分惊慌,紧急召见丞相张悌、司徒何植、司空滕循,商议退兵之策。张悌上奏说:“可令车骑将军伍延担任都督,进兵江陵,迎击杜预;骠骑将军孙歆进兵抵御夏口等地的晋军。臣愿担任军师,率领左将军沈莹、右将军诸葛靓,领兵十万,出兵牛渚,接应各路军马。”孙皓听从建议,于是命张悌领兵出发。 孙皓退入后宫,面露忧虑不安之色。宠臣中常侍岑昏询问缘故。孙皓说:“晋兵大举压境,各路虽已派兵迎击;无奈王濬率数万兵马,战船齐备,顺流而下,锋芒锐不可当:朕因此担忧。”岑昏说:“臣有一计,可让王濬的战船尽成粉末。”孙皓大喜,忙问计策。岑昏奏道:“江南多铁,可打造百余条连环铁索,每条长数百丈,每环重二三十斤,在沿江险要处横截江面。再造数万根铁锥,长一丈多,沉入水中。若晋船乘风而来,撞上铁锥便会船破,怎能渡江?”孙皓大喜,传令调拨工匠在江边连夜赶造铁索、铁锥,并布置妥当。

却说晋都督杜预兵出江陵,令牙将周旨率水手八百人,乘小舟暗渡长江,夜袭乐乡,在山林多处树立旌旗,白天放炮擂鼓,夜晚各处举火。周旨领命,率兵渡江,埋伏于巴山。第二日,杜预率大军水陆并进。前哨报道:“吴主派伍延出陆路,陆景出水路,孙歆为先锋:三路来迎。”杜预引兵前进,孙歆船队早到。两军刚一交锋,杜预便下令退兵。孙歆引兵上岸,缓缓追击,不到二十里,一声炮响,四面晋兵大举而至。吴兵急忙回退,杜预乘势掩杀,吴兵死者不计其数。孙歆奔到城边,周旨的八百军士混杂其中,在城上举火。孙歆大惊说:“北方诸军难道是飞渡长江的?”急欲退时,被周旨大喝一声,斩于马下。陆景在船上,望见江南岸上一片火起,巴山上风飘出一面大旗,上书:“晋镇南大将军杜预”。陆景大惊,欲上岸逃命,被晋将张尚骑马赶到斩杀。伍延见各军皆败,于是弃城而逃,被伏兵捉住,绑着去见杜预。杜预说:“留之无用!”叱令武士斩杀。于是攻占江陵。

于是沅、湘一带,直抵广州诸郡,守令都望风捧着官印归降。杜预派人持符节安抚,秋毫无犯。于是进兵攻武昌,武昌也望风归降。杜预军威大振,于是召集诸将,共议攻取建业之策。胡奋说:“吴国作为百年强敌,难以一下子彻底征服。如今春水泛滥,大军难以长期驻扎。可等到来年春天,再大举进攻。”杜预说:“从前乐毅在济西一战兼并强齐;如今我军威大振,如破竹之势,劈开数节后,其余皆迎刃而解,再无阻碍。”于是传檄约会诸将,一齐进兵,攻取建业。

此时龙骧将军王濬率水兵顺流而下。前哨报告:“吴人造铁索沿江横截;又在水中放置铁锥作为防备。”王濬大笑,于是造大筏数十个,上面缚草为人,披甲执杖,立于周围,顺水放下。吴兵远远望见木筏上的草人,以为是真人,吓得望风而逃。暗藏在水中的铁锥勾住木筏,都被木筏带走。王濬又在木筏上制作大火炬,长十多丈,粗十多围,用麻油浇灌,遇到铁索就点燃火炬焚烧,片刻之间铁索全被烧断。晋军水陆两路沿大江推进,所到之处,战无不胜。

却说东吴丞相张悌,命令左将军沈莹、右将军诸葛靓率军迎战晋兵。沈莹对诸葛靓说:“上游各军不加防备,我料定晋军必定会打到这里,应当尽力抵抗。如果有幸取胜,江南尚可安定。如今渡江作战,若不幸失败,大势就完了。” 诸葛靓说:“您说得对。” 话未说完,有人报告晋兵顺流而下,势不可挡。二人大惊,慌忙来见张悌商议。诸葛靓对张悌说:“东吴危在旦夕,为何不逃走?” 张悌流泪说:“吴国即将灭亡,无论贤愚都清楚;如今若君臣都投降,没有一人为国家战死,难道不是耻辱吗!” 诸葛靓也流着泪离去。张悌与沈莹挥兵抵抗,晋兵将他们团团包围。周旨首先杀入吴营,张悌独自奋力拼杀,死于乱军之中。沈莹被周旨斩杀,吴兵四散溃逃。

后人写诗赞颂张悌说:“当杜预在巴山上竖起威严的大旗,江东的张悌在此时以死尽忠。他早已做好了吴国气数将尽的准备,却不忍心苟且偷生,辜负自己心中的忠义之道。”

却说晋军攻克牛渚后,深入吴国境内。王濬派人快马报捷,晋主司马炎闻讯大喜。贾充上奏道:“我军在外长期征战疲劳,不服水土,必然引发疾病。应召回军队,再作长远打算。”张华说:“如今大军已攻入吴国腹地,吴人胆战心惊,不出一个月,孙皓必定被擒。若轻易召回军队,此前的进攻成果将前功尽弃,实在可惜。”晋主尚未回应,贾充便呵责张华:“你不懂得天时地利,妄图邀功,使士卒困乏疲惫,即便斩了你也不足以谢天下!”司马炎说:“这是朕的主意,张华只是与朕意见相同罢了,何必争辩!”忽然报称杜预的紧急奏表送到。晋主看表,表中也主张火速进兵。晋主于是不再疑虑,断然下达继续进军的命令。

王濬等人奉晋主之命,水陆两军齐头并进,声势如风雷激荡,吴人望到晋军旗帜便纷纷投降。吴主孙皓听闻消息,大惊失色。众大臣禀告:“北军日益逼近,江南军民不战而降,该如何是好?”孙皓问:“为何不战?”众人回答:“今日大祸,皆由岑昏所致,请陛下诛杀他,臣等出城决一死战。”孙皓说:“一个宦官,怎能误国?”众人高呼:“陛下难道没看到蜀汉的黄皓吗!”于是不待吴主下令,一齐涌入宫中,将岑昏碎尸万段,生吞其肉。陶濬上奏:“臣所率战船皆为小船,愿得两万精兵乘大船迎敌,必能破敌。”孙皓听从其言,调拨御林军交给陶濬,令他到上游迎击晋军。前将军张象则率水兵下江抗敌。两人领兵正行进间,不料西北风骤起,吴兵的旗帜全都无法竖立,尽数倒卷在船中;士卒畏惧不肯下船,四散奔逃,只有张象所部数十人留在船上待敌。

却说晋将王濬扬帆进军,经过三山时,水军将士禀告:“风浪过于猛烈,战船无法前行,且等风势稍缓再前进吧。”王濬大怒,拔剑叱责:“我此刻欲取石头城,怎么能说停下!”于是擂鼓猛进。吴将张象率部众请降。王濬说:“若是真心归降,便作为前锋立功。”张象返回自己的船,直至石头城下,叫开城门,迎入晋兵。孙皓听说晋兵已入城,欲自刎。中书令胡冲、光禄勋薛莹奏道:“陛下何不效仿安乐公刘禅?”孙皓听从,于是用车载着棺材,自缚其身,率领文武百官,到王濬军前归降。王濬为他松绑,焚烧棺材,以王侯之礼相待。

唐朝诗人有诗感慨道: “西晋的战船从益州顺流而下,金陵的帝王之气瞬间消散无踪。吴国费尽心思打造的千丈铁锁,终究沉入江底,毫无抵挡之力;石头城上,一片投降的白旗缓缓升起。 古往今来,人间经历了多少次兴亡更替,让人徒生伤感;唯有群山依旧,枕靠着寒冽的江水,默默见证岁月变迁。如今四海统一,天下一家,曾经的古战场只剩下萧瑟的芦苇在秋风中摇曳,诉说着往昔的沧桑。”

于是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官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尽归大晋。大事已定,晋军出榜安民,封存府库粮仓。第二天,陶濬的军队不战自溃。琅琊王司马伷和王戎的大军先后抵达,看到王濬立下大功,心中非常高兴。次日,杜预也率军赶到,大规模犒赏三军,并打开粮仓赈济吴国百姓,吴地百姓因此得以安定生活。只有建平太守吾彦据城坚守不肯投降,后来听说吴国灭亡,才开城归降。王濬上奏章向朝廷报捷。朝廷闻知吴国已平,君臣皆贺,举杯祝寿。晋主执杯流泪说:“这是羊太傅的功劳啊,可惜他不能亲眼见到!”骠骑将军孙秀退朝后,向南而哭道:“从前讨逆将军孙策壮年时,以一校尉之职创立基业;如今孙皓却将江南全境拱手放弃!悠悠苍天,这究竟是为何啊!”

却说王濬班师,押送吴主孙皓前往洛阳面见晋帝。孙皓登殿叩首拜见晋帝。晋帝赐座说:“朕设下这个座位等待爱卿已久了。”孙皓对答:“臣在南方,也设此座等待陛下。”晋帝大笑。贾充问孙皓:“听说君在南方,常凿人眼目、剥人面皮,这是何等刑罚?”孙皓说:“人臣弑君及奸邪不忠者,便施此刑。”贾充默然,面露羞愧。晋帝封孙皓为归命侯,子孙封中郎,随降的宰辅皆封列侯。丞相张悌阵亡,封赏其子孙。封王濬为辅国大将军,其余人等各有封赏。

自此三国尽归晋帝司马炎,奠定一统基业。这正是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后来汉后主刘禅亡于晋泰始七年,魏主曹奂亡于太安元年,吴主孙皓亡于太康四年,均善终。

后人作了一首古风长诗,来叙述这段历史:

当年汉高祖提剑攻入咸阳,就像炽热的太阳从东方扶桑升起;光武帝刘秀乘势而起成就帝业,好似金色的太阳高悬中天;可悲啊汉献帝继承皇位,却如同红日西坠沉入咸池!何进缺乏谋略导致宦官作乱,凉州董卓趁机占据朝堂;王允定下计策诛杀叛逆之臣,李傕、郭汜又兴兵为祸;四方盗贼如同蚂蚁聚集,天下奸雄纷纷崛起;孙坚、孙策在江东起事,袁绍、袁术于黄河两岸称雄;刘焉父子占据巴蜀,刘表屯兵于荆襄;张燕、张鲁称霸南郑,马腾、韩遂固守西凉;陶谦、张绣、公孙瓒,各自施展雄才占据一方。

曹操专权把持相府,招揽天下英才;以天子名义号令诸侯,率领精锐军队镇守中原。楼桑村的刘备本是汉室皇孙,与关羽、张飞结义立志辅佐汉室;他四处奔波却无安身之所,兵少将寡漂泊流离;三顾茅庐之情何等深厚,得遇诸葛亮后天下局势渐明;先夺取荆州又攻占蜀川,在天府之地图谋霸业;可惜短短三年便离世,白帝城托孤令人悲痛!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一心想要匡扶汉室;无奈天命如此,最终长星陨落;姜维凭借一身本领,九次北伐中原,却徒劳无功;钟会、邓艾分兵进攻,蜀汉江山最终落入曹魏之手。从曹丕、曹睿、曹芳、曹髦到曹奂,皇位最终又交到司马氏手中;司马炎在受禅台前接受禅让,东吴石头城下也再无波涛;曹魏陈留王、东吴归命侯与蜀汉安乐公,这些王侯的命运仿佛早已注定。

世间纷纷扰扰的事情无穷无尽,天命的轨迹难以捉摸;三国鼎立的时代早已成为梦境,后人只能凭吊感叹,空发一番感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