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核能融合的波折与突破(1/2)
地下实验室的环形走廊里,警报声与急促的脚步声交织成紧张的乐章。林远攥着最新的检测报告,防护服上的荧光条在应急灯下明明灭灭,数据屏上跳动的红色警示符号刺得他眼眶生疼——第17号克隆体的免疫系统再次对微型核反应装置发起攻击,包裹材料的代谢率较预期快了37%。
\"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排斥反应!\"材料组组长陈薇将全息投影调至最大,3d模型中,原本完整的包裹层正像被酸液腐蚀般层层剥落,\"我们以为找到的完美材料,在生物体内根本撑不过48小时。\"她的声音带着哭腔,实验台上堆满的材料样本折射着冷光,每一块都凝结着团队数月的心血。
军方代表张上校猛地拍碎手中的电子平板,钢化玻璃的裂纹如蛛网蔓延:\"下个月就要进行实战模拟,现在你告诉我材料会失效?\"他身后的战术沙盘上,代表敌方的红点正以惊人的速度蚕食己方防线,\"如果克隆人在战场上突然失去能量供应,我们拿什么去对抗那些新型机甲部队?\"
在这场近乎绝望的困局中,材料研究小组开启了疯狂的攻关模式。实验室的智能时钟连续三周显示着24小时运转状态,三百平方米的空间里,纳米级3d打印机持续发出蜂鸣,将各种材料组合成数以万计的实验样本。科研人员们穿着厚重的防辐射服,在充满惰性气体的实验舱内,像考古学家般小心翼翼地测试每一种材料的耐受性。
当第8763号样本——一种由碳纳米管与生物陶瓷复合而成的材料,在模拟体液中浸泡72小时仍保持完整时,整个实验室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这种材料不仅具备超强的生物相容性,其独特的碳纳米管结构还能形成纳米级的分子屏障,有效阻挡放射性粒子的逸散。同时,生物陶瓷成分具有自修复特性,当材料受到轻微损伤时,其表面的羟基磷灰石晶体能够自动填补裂缝,确保包裹层的完整性。
但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基因检测组的紧急呼叫再次将所有人拉回现实。显微镜下,长期接触低剂量辐射的克隆细胞染色体出现诡异的螺旋畸变,如同被无形之手扭曲的dNA双螺旋。\"这是典型的辐射诱导基因突变!\"遗传学家苏晴的声音通过通讯器颤抖着传来,她调出的基因序列比对图上,本该整齐排列的碱基对出现大片混乱,\"更可怕的是,这些突变正在向生殖细胞扩散,我们可能正在制造遗传灾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在安全性设计上进行了多维度的强化。首先,在微型核反应装置的设计中引入了\"被动式安全系统\",该系统借鉴了第四代核反应堆的固有安全特性。装置内部设置了特殊的温度敏感性材料,一旦反应温度超过安全阈值,这种材料会自动发生相变,阻断核燃料的链式反应,无需依赖外部电力或控制信号,从物理层面确保反应停止。
其次,团队采用了多层复合屏蔽结构。最内层是由硼基复合材料制成的中子吸收层,能够有效捕获核反应产生的中子;中间层是铅锑合金,用于阻挡伽马射线;最外层则包裹着一层富氢聚合物,利用氢原子对中子的慢化作用,进一步降低辐射强度。经测试,这套屏蔽系统能够将装置外部的辐射剂量率控制在每年1毫西弗以下,远低于国际原子能机构规定的公众年有效剂量限值(100毫西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