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破阵医刀 > 第148章 禁忌边缘的融合:读心术、成像与克隆人的初次交汇

第148章 禁忌边缘的融合:读心术、成像与克隆人的初次交汇(2/2)

目录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差异,团队开始进行一系列模拟实验。他们构建了一个模拟克隆人成长环境的实验装置,将克隆类脑组织置于其中,并给予各种刺激,如声音、光线等,同时利用读心术和成像系统记录其反应。

在一次实验中,当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时,读心术系统显示克隆类脑组织产生了类似于自然人放松状态下的神经信号,但成像系统生成的图像却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扭曲感。经过反复分析,团队发现这是由于克隆类脑组织对声音刺激的情感处理机制与自然人存在差异。

“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准确解读克隆体独特的神经信号,才能实现更有效的结合应用。”虎娃在团队会议上强调。

经过数月的艰苦研究,团队终于取得了一些突破。他们通过调整读心术系统的算法,使其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克隆体神经信号中的关键特征,并对成像系统进行了优化,以更准确地呈现克隆体的“心理图像”。

在初步解决技术适配问题后,团队迎来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场景设想:利用读心术和成像系统帮助克隆器官更好地与受体融合。在传统的器官移植中,器官排斥反应是一个常见且棘手的问题。团队推测,如果能够通过读心术了解克隆器官在植入受体后的“感受”,并通过成像系统直观呈现,或许可以提前预测和预防排斥反应。

他们在动物实验中进行了尝试。将克隆的心脏植入受体动物体内,通过微型化的读心设备实时监测克隆心脏组织的神经活动,并将信号传输至成像系统。当受体动物出现轻微的免疫排斥迹象时,成像系统生成的图像显示克隆心脏组织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压力模式”。

“这种图像变化可能反映了克隆心脏对受体免疫反应的‘感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来调整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间。”团队中的医学专家兴奋地说道。

然而,这个实验也引发了新的伦理争议。一些伦理学家质疑这种对克隆器官的“心理解读”是否合理,是否赋予了克隆器官不应有的“人格”属性。

“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医学进步和拯救生命,但同时也要时刻警惕,不能跨越伦理的红线。”虎娃在面对这些质疑时,严肃地回应道。

随着初步探索的推进,虎娃团队在这个充满争议的领域中小心翼翼地前行。他们深知,每一步都可能引发轩然大波,但他们对科学的执着和为人类福祉努力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这片未知的领域中继续探索,试图在科技进步与伦理规范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