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助农之策(1/2)
崇祯九年六月初。
卢象升、洪承畴等部围剿河南、湖广、陕西、四川交界处的农民军,但辽兵既难于入山,又不便客兵驻防,围剿效果平平,只来回和兵部扯皮。
河南巡抚受命率领河南总兵周怀民及援剿总兵左良玉,剿灭汝宁贼寇沈万登、南阳贼刘洪起。但动员速度奇慢,粮饷还在筹备中。
就在此时,发生了一场意外事变。
清军统帅阿济格,突破长城要塞喜峰口南下。
京城宣布戒严。崇祯帝命中军李国辅守紫荆关,许进忠守倒马关,张元亨守龙泉关,崔良用守固关。
几天后,形势更加吃紧,满洲铁骑攻至皇陵所在地天寿山,进抵昌平,其前锋已达西山。
兵部紧急征调山东总兵刘泽清、山西总兵王忠与猛如虎、大同总兵王朴、保定总兵董用文、总兵祖大寿、关宁蓟密各总兵祖大乐、李重镇、马如龙等在河南围剿流寇的,也入援京师。
为了统一指挥各路勤王大军,廷臣一致推举卢象升入卫京师。
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关宁边兵祖宽、祖大乐、李重镇的去路问题,也使卢象升摆脱了入山围剿的窘境。
“京师戒严,城内米价陡涨,如今斗米三百钱,一石米竟至于三两白银,户部可有良策?还有五万勤王军的粮饷,如何解决?”崇祯召见群臣询问方略。
都察院左都御史唐世济大谈破格用人,兵部尚书张凤翼列举各镇兵数,刑部左侍郎朱大启请求列营城外守御,吏科都给事中颜继祖主张“收养京民细弱”。
首辅温体仁看向户部尚书侯恂,侯恂不得不说:“如今之计,可禁市沽,控制粮食买卖。”
问了一圈,也就侯恂给出的建议稍微沾点边。
崇祯面对如此低水平的会议,实在心里窝火,冷道:“既然没什么好计策,那你们就捐助吧。”
这次满洲铁骑突破长城关隘直逼京师,着实令群臣吃惊。
自从崇祯二年己巳之变以后,东北边防似乎平静无事,整个朝廷都忙于中原战事,甚至把关宁劲旅也调到了内地。都忘了北边还有建奴。
给事中王家彦出列弹劾兵部尚书张凤翼,以天寿山皇陵震惊为由,上疏弹劾张凤翼坐视不救。
张凤翼惊恐畏惧,赶忙请求出京督师,以指挥各路勤王兵为由,堵住言官。
卢象升留下的五省总理的空缺,便由兵部右侍郎王家祯顶替。
这些人事兵马调动,让中原形势又为之一变。
被围困在山中的农民军有了喘息之机,闯将李自成带着本部逃往陕北老家米脂县,竟召唤知县,叮嘱善待家乡百姓,并大肆祭祖,款待乡老,可谓衣锦还乡。
而闯王高迎祥带着部众横行陕南一带,却遇到陕西新任巡抚孙传庭把守汉中。
闯王与其对峙,寻路要突入西安。
与此同时,河南总兵周怀民,通过郑州知州的直奏之权,上奏折献助农之策,并弹劾河南巡抚常道立筹饷不力,拖延剿匪良机,愿自筹粮饷,抚略汝宁。
崇祯看后大喜,把周怀民的助农之策,遍视群臣查阅。
首辅温体仁道:“陛下,周怀民占据六县之地,挟兵自重,但此人所行,又为国为民,为朝廷排忧。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在朝廷眼里,偃师县当然不是周怀民占据之地,知县衙班都在,那就是朝廷治下。
户部尚书侯恂道:“周怀民提出愿为附近各府县供应压水井、粪肥,这无论怎么看,都是好事,若是真如他所说,百姓有水有肥,亩产两石,对朝廷是大大有益。”
左御史大夫道:“周怀民是要百姓出粮购买,又不是赈灾捐助,他也是可以挣到钱粮。”
侯恂听了无语,这些清流开口闭口都是道德,用道德绑架众官,污蔑起来毫无根据:“刘御史此言差矣,你会捐给百姓打井和粪肥吗?周怀民是反贼,不是道德圣人。”
就在北方建奴肆虐京畿之时,新郑县会长董逊,正在县衙八字大门口,被频频前来的村民围堵。
“县尊!咱今夏真的一粒麦都不收吗?”村民见了原新郑知县,仍自然跪地,要亲口得到回答。
这不过几个月的功夫,自己竟过上了不用服徭役,也不用交人头税,亩税,府里杂税,各寺、河道摊派,这还是人过的日子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