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新政功成波澜定,借刀杀人计(1/2)
苏州的捷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了京城。
景泰帝在收到奏报的那一刻,于御书房内,抚掌大笑。
他将那份,记录着苏州府税收增长了五倍的奏本,在次日的朝堂上,传示百官。
大庆殿内,鸦雀无声。
那些曾经,以“祖制”、“仁德”为名,激烈反对新政的清流老臣们,一个个,都低垂着头,面色发红。
事实,胜于雄辩。
这份无可辩驳的政绩,像一个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他们所有人的脸上。
皇帝,随即下旨。
以苏州为范本,将“清丈田亩,一体纳粮”的新政,在江南各府,乃至全国范围内,分批次,全面推行。
并下令,嘉奖此次南下有功之臣。
钦差大臣陈平安,加封太子少师衔,仍领侍讲学士、户部行走、考成司主事之职。
武安侯林景瑞,赏金千两,赐宫中佩剑。
其余随行官员,官升一级。
一时间,陈平安一系的官员,风头无两。
而整个大夏的国库,也因为新政的推行,开始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充盈起来。
看似,一切,都在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
雍王府。
书房之内,气氛,却是一片冰冷。
雍王赵澈,将手中的一份密报,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废物。”
他的声音,很低,却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怒火。
“一群,自诩为江南领袖的士绅大族,竟被陈平安,用一场雨,就给,冲得土崩瓦解。”
跪在他面前的,是一个身着灰色布衣,面容清瘦,眼神却异常明亮的中年男子。
此人,名为公孙衍,是雍王早年游历时,从山野之中,三顾茅庐请来的一位纵横家传人,也是雍王府内,最核心的,首席谋士。
他一直隐于幕后,朝中,鲜有人知其存在。
“殿下,是臣,也低估了陈平安。”
公孙衍躬身说道,声音平稳。
“臣,算到了他会用雷霆手段,却没有算到,他的手段,会如此,不拘一-格,直指人心。”
“如今,他在江南,声望日隆。在朝中,又有陛下和军方支持。我们,再想与他,正面抗衡,已是,难上加难。”
雍王赵澈在书房内,来回踱步。
他的眼中,闪烁着,不甘与烦躁。
他本以为,太子失势,他将是,储君之位,唯一的,也是最有力的竞争者。
可现在,陈平安的崛起,却像一座大山,横亘在了他的面前。
有陈平安在,皇帝的改革,便会,一帆风顺。
国家,也会,蒸蒸日上。
一个,中兴的,太平盛世,是不需要,一个,像他这样,手腕强硬的,新君的。
他,必须,想办法,除掉陈平安。
或者,至少,要让这个国家,再次,陷入混乱。
只有在混乱中,他,才有,机会。
“先生。”雍王停下脚步,看着公孙衍,“你之前所说的,那个,借刀杀人之计。现在,是否,可以,开始实施了。”
公孙衍的眼中,闪过一丝智珠在握的光芒。
他点了点头。
“回殿下,时机,已经成熟。”
“陈平安,在江南,得罪了所有士绅。在朝中,又动了,所有官员的奶酪。”
“他,看似风光,实则,早已是,众矢之的。”
“我们,只需要,再给他,找一个,足够强大的,外敌。”
“一个,能让他,分身乏术,甚至,马失前蹄的,敌人。”
“什么敌人?”雍王问道。
“北境,瓦剌。”公孙衍一字一句地说道。
雍王眉头一皱。
“瓦剌?他们,不是刚刚,与我朝,签订了盟约吗?”
“盟约,是用来撕毁的。”公孙衍冷笑一声。
“殿下,您忘了。瓦剌的大汗也先,是个,雄才大略,却又,极度贪婪之人。”
“上次的国宴之辱,他,岂会,善罢甘休。”
“而那份盟约,看似对我们有利,实则,也断了,瓦剌,通过走私,获取暴利的所有渠道。”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也先,他,忍不了多久的。”
“我们,只需要,派人,去给他,点一把火。”
雍王,瞬间,明白了公孙衍的意思。
“你是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