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野史! > 第112章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112章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2/2)

目录

至此,淮南之乱彻底平定。司马昭正欲班师回朝,不想忽有紧急军情从西线传来:西蜀大将军姜维,趁其主力东征淮南,关中兵力空虚之际,再次尽起汉中之兵,大举北伐,已连克数城,兵锋直指长城一线,截断了关中与陇西的粮草补给线!

司马昭闻报,不由得大惊失色,刚刚平定淮南的喜悦荡然无存,急忙召集众将,商议退兵西向,抵御蜀军之策。

与此同时,蜀汉后主刘禅,听从谯周等人的建议,改延熙二十年为景耀元年,试图以新年号带来新气象。然国力衰微,人心思安,非改元所能扭转。

大将军姜维在汉中,再次整顿兵马,选拔勇将。军中校尉蒋舒、傅佥二人,皆颇有胆勇,深得姜维赏识,被提拔为心腹将领,每日加紧操练士卒,演习阵法。

忽有细作从魏国传来密报,言淮南都督诸葛诞起兵反抗司马昭,东吴亦发兵相助,司马昭已亲率魏国太后与皇帝,并两都主力兵马,尽数东征淮南去了!

姜维闻听此讯,不由得抚掌大笑,对诸将道:“天助我也!司马昭老贼,倾巢东下,关中必定空虚!此乃我大汉复兴中原,剿灭国贼的天赐良机!此番出兵,大事必成矣!”他心中那股压抑已久的“北伐烈火”再次熊熊燃烧,仿佛要将整个天地都吞噬。

他当即修下表章,星夜送往成都,向后主请命,愿倾汉中之兵,再伐中原。

朝中中散大夫谯周,此人深明历数,亦能观测“国运兴衰”,听闻姜维又要北伐,不由得扼腕长叹道:“唉!近些年来,朝廷之上,后主沉溺于酒色享乐,信任宦官黄皓等奸佞小人,不理朝政,国事日非。而姜伯约却连年穷兵黩武,不恤军士死活,致使民力凋敝,怨声载道。长此以往,我大汉国祚,危在旦夕矣!”他忧心忡忡,遂引经据典,写下了一篇名为《仇国论》的文章,派遣心腹之人,送往汉中,试图劝说姜维罢兵息战,休养生息。

姜维接到《仇国论》,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或问:自古以来,能以弱胜强者,其用兵之术究竟如何?答曰:身处大国而无内忧外患者,其君臣往往骄傲懈怠;而身处小国而常有忧患者,其君臣则往往励精图治。骄傲懈怠则容易滋生内乱,励精图治则国家安定,此乃世间常理。故而周文王爱民如子,积蓄力量,方能以弱小之国战胜强大的商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体恤民众,方能以衰败之国消灭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这便是以弱胜强的真正秘诀所在。”

“又有人问:想当年楚汉争霸,楚国强盛,汉国弱小,双方曾划定鸿沟为界,约定罢兵。然张良却认为,民心思定,人心所向,难以轻易动摇,遂劝说汉高祖率兵追击项羽,最终大破楚军,项羽自刎乌江。这难道不是以弱胜强,且不必效仿周文王、越王勾践那般徐徐图之吗?答曰:商、周之时,诸侯世袭,君臣之分早已根深蒂固。在那种时代,即便有汉高祖那样的英雄,又怎能凭借三尺青锋,轻易夺取天下呢?等到秦朝废除分封,改行郡县之后,百姓不堪秦朝暴政之苦,天下分崩离析,豪杰并起争夺。如今我大汉与北魏,皆是传承数代,国祚已定,并非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时,实际上更像是六国并立,互相抗衡的局面。因此,我等可以效仿周文王,积蓄国力,待时而动,却难以效仿汉高祖,一蹴而就。时机成熟才能行动,胜算较大方可出兵。所以,商汤、周武王之师,皆能一战而定天下,正是因为他们看重民力,审时度势的缘故啊。倘若一味地穷兵黩武,不幸遭遇重大失败,即便有再高明的智者,也难以挽回败局了。”

姜维看完这篇《仇国论》,不由得勃然大怒,猛地将其掷于地上,厉声喝道:“此等腐儒之见,目光短浅,只知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安知我恢复中原,重兴汉室之雄心壮志哉!”他认为谯周所言,皆是怯懦畏战之词,动摇军心,其“急功近利之意”与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使他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

他当即下令,尽起汉中大军,号称二十万,再次杀向中原。出兵之前,他询问心腹将领傅佥道:“以将军之见,我军此番出征,当先取何地为宜?”

傅佥思索片刻,答道:“启禀大将军,据末将所知,魏国屯积粮草之处,多在长城一线。如今司马昭主力东征,关中空虚,我军可出奇兵,径直攻取骆谷,翻越沈岭,直捣长城。若能先焚其粮草,断其补给,而后再挥师直取秦川,则中原大地,便如探囊取物,指日可定矣!”

姜维闻言,抚掌大笑道:“将军之见,与吾之计,不谋而合也!”当即依傅佥之策,亲率大军,秘密出骆谷,翻越险峻的沈岭,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了魏国长城防线之前。

却说负责镇守长城一线的魏将,乃是司马昭的族兄司马望。此人虽名为宗室,然才能平庸,守成尚可,临机应变则有所不足。城中虽屯积了大量的粮草军械,然守军兵力却相对薄弱,皆因主力已被司马昭调往东线。

司马望听闻蜀军数万大军,竟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长城之下,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急忙与其麾下将领王真、李鹏二人商议。三人合计之后,自知兵力不足,不敢固守坚城,竟率领城中大半兵力,退往城外二十里之处下寨,试图凭借野战,迟滞蜀军攻势,等待援军。

次日,蜀军大队人马杀到。司马望硬着头皮,与王真、李鹏二将共同出阵迎敌。姜维一马当先,立马阵前,遥指司马望,厉声喝道:“司马望匹夫!汝家司马昭,名为汉臣,实为汉贼!如今更是将当今天子挟于军中,名为亲征,实则欲效仿当年李傕、郭汜之流,操控君上,行不轨之事!吾今奉大汉天子明诏,兴仁义之师,前来问罪!汝若识时务,当早早献城归降,尚可保全尔等身家性命。若敢顽抗,负隅顽抗,城破之日,必将尔等全家老小,尽数诛戮,玉石俱焚!”他声如洪钟,其“正义凛然之气”与对司马氏的“切齿痛恨”,使得魏军阵中不少士卒都面露惧色。

司马望色厉内荏,强作镇定,大声反驳道:“姜维小儿,休在此妖言惑众!尔等蜀鄙小邦,不自量力,屡屡兴兵,侵犯我大魏神圣疆界!若不即刻退兵,必教尔等死无葬身之地,片甲不留!”他话音未落,其背后副将王真,已然按捺不住,挺枪拍马,直冲蜀阵而来,欲要先声夺人。

蜀阵之中,猛将傅佥早已跃跃欲试,见状大喝一声,亦挺枪出迎。两马相交,双枪并举,二人战在一处。战不十合,傅佥觑个破绽,佯作不敌,拖枪便走。那王真不知是计,以为傅佥武艺不过如此,心中“轻敌之念”大起,当即催马紧追,挺枪便向傅佥后心刺来。

说时迟,那时快!傅佥听得脑后枪风袭来,猛地一矮身,巧妙地闪过了这志在必得的一枪。紧接着,他猿臂轻舒,竟如探囊取物一般,一把抓住了王真的手臂,用力一拉,便将那王真活生生地从马背上给拽了过来,反手擒住,便要回本阵。

另一名魏将李鹏见王真被擒,勃然大怒,纵马舞刀,如疯虎一般,直奔傅佥而来,试图将其救下。傅佥见李鹏来势凶猛,却不慌不忙,故意放慢了马速,待李鹏追得近了,他猛地发力,将手中擒获的王真狠狠地掷于地上。与此同时,他暗中掣出藏于腰间的四棱镔铁简,算准了李鹏的来势。

那李鹏只顾追赶,举起大刀,正欲向傅佥砍去,不料傅佥猛地一回头,眼中寒光一闪,手中铁简已然出手!只听“咔嚓”一声闷响,那四棱铁简不偏不倚,正中李鹏的面门!可怜李鹏连惨叫都未及发出一声,便被打得眼珠迸裂,脑浆四溅,当场死于马下。被掷于地上的王真,亦被随后赶上的蜀军士卒乱枪刺死,死状凄惨。

姜维见傅佥阵斩双将,蜀军士气大振,当即下令全军出击!司马望见手下两员大将,转眼间便一死一擒,早已吓破了苦胆,哪里还敢再战?慌忙下令全军撤退,狼狈不堪地逃回长城之内,紧闭城门,高悬免战牌,再也不敢出城。

姜维率军追至城下,见魏军闭门不出,便下令道:“将士们连日征战,已然疲惫。今夜且在城外安歇一宿,养精蓄锐。待来日天明,再一鼓作气,攻破此城,活捉司马望!”

次日天刚蒙蒙亮,蜀军将士早已用过早饭,一个个精神抖擞,杀气腾腾。只听姜维一声令下,数万蜀军争先恐后,如潮水般涌向长城城下。弓弩手万箭齐发,火箭、火炮如同冰雹一般,铺天盖地般射入城中。城楼之上的草料棚屋,瞬间被点燃,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魏军士卒被烧得焦头烂额,哭爹喊娘,自相践踏,阵脚大乱。姜维又命军士将早已准备好的大量干柴枯草,堆积于城墙之下,四面点燃,一时间,烈焰飞腾,热浪逼人,城墙被烧得滚烫,几乎就要崩塌。城内魏军眼见城池将破,死期将至,无不嚎啕痛哭,呼天抢地,其绝望的哭喊之声,数里之外亦清晰可闻。

正当姜维指挥大军,猛攻长城,眼看就要破城之际。忽然之间,蜀军背后喊杀声震天动地,尘土飞扬,一支装备精良的魏军,如同从天而降一般,出现在了蜀军的后方,正向着蜀军的中军大帐猛冲而来!

姜维大惊,急忙勒住马缰,回头望去,只见那支魏军军容严整,旗帜鲜明,为首一员小将,银盔银甲,白袍白马,手持一杆丈二亮银枪,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看其年岁,不过二十出头,然其“英锐之气”与“悍勇之意”,却丝毫不亚于久经沙场的老将!

那小将一马当先,冲至蜀军阵前,手中亮银枪一指,厉声大喝道:“反贼听着!可认得邓将军否!”

姜维闻言,心中一凛,暗道:“听其口气,莫非此人便是那智计百出的邓艾不成?观其年岁,似乎又不太像。”他不敢怠慢,当即挺枪纵马,迎了上去。

二人战在一处,只见枪来枪往,寒光闪烁,斗得难分难解。转眼之间,已大战三四十回合,那白袍小将的枪法,竟然丝毫不见慌乱,招招精妙,滴水不漏,竟与久经战阵的姜维斗了个旗鼓相当!姜维越战越是心惊,暗道:“此子枪法如此精湛,年纪轻轻,便有如此修为,实乃生平罕见之劲敌!若不施展奇计,恐怕难以胜之!”

想到此处,姜维卖了个破绽,虚晃一枪,拨转马头,径直望左侧的山路之中败走。那白袍小将果然年少气盛,不知是计,见姜维败退,大喝一声“哪里走!”,便催马紧追不舍。

姜维见那小将追来,心中暗喜。他一面催马疾驰,一面悄悄将手中长枪挂在马鞍之旁,暗中取下背上的雕弓,搭上一支狼牙箭,算准了距离与提前量,猛地勒住马缰,霍然转身,对准那追击而至的小将,便是一箭射去!

不想那白袍小将年纪虽轻,然反应却是极快,眼角余光早已瞥见姜维摘弓搭箭的动作,心中早有防备。只听弓弦“嘣”的一声响起,他竟在电光火石之间,猛地将身子向前一伏,整个人几乎都贴在了马背之上!那支势在必得的狼牙箭,堪堪擦着他的头盔飞了过去,只射落了几根盔缨!

姜维见一箭不中,不由得暗叫一声“可惜!”。还未及再次搭箭,那白袍小将已然催马冲至近前,手中亮银枪如毒蛇出洞,直刺姜维肋下!姜维急忙侧身闪避,那枪堪堪从其肋旁划过,锋利的枪刃竟将其肋下衣甲划开一道长长的口子!姜维大惊之下,顺势伸出猿臂,竟一把将那小将的枪杆死死夹在了腋下!

那小将见枪杆被制,力道又不如姜维,恐为所擒,当机立断,竟弃了手中长枪,双腿一夹马腹,调转马头,便向本阵之中逃去。

姜维见状,不由得扼腕长叹:“可惜!可惜!竟被此子逃脱!”他哪里肯舍?当即再次拨转马头,手提缴获来的亮银枪,便向那小将追去。

追至魏军阵门之前,只见魏军阵中,一人一骑,飞奔而出,手中一口三尖两刃刀,威风凛凛,口中大喝道:“姜维匹夫!休要追赶吾儿!邓艾在此,与你决一死战!”

姜维闻言,定睛看去,方才恍然大悟!原来,方才与自己大战数十回合,枪法精湛绝伦,反应迅捷无比的白袍小将,竟是邓艾的儿子邓忠!而此刻挡在阵前的,才是真正的邓艾!

姜维心中不由得暗暗称奇,赞道:“虎父无犬子!邓艾父子,皆乃当世良将也!”他本想与邓艾大战一场,然方才与邓忠一番激斗,坐下马匹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恐难以持久。又见邓艾阵中,兵甲整齐,严阵以待,并非自己仓促之间可以击破。便虚晃一枪,指着邓艾道:“吾今日已知汝父子之能!天色已晚,你我两军皆已疲惫,不若各自收兵,养精蓄锐,来日再堂堂正正,决一死战!”

邓艾见蜀军攻城受挫,又与自己父子鏖战许久,锐气已失,战场形势亦不利于己,便也勒住马缰,朗声应道:“好!既如此,你我便各自收兵!大丈夫一言九鼎,暗箭伤人,背后偷袭者,非英雄所为也!”

于是,两军各自鸣金收兵,缓缓退去。邓艾率军退往渭水之畔下寨,凭借渭水天险,与蜀军对峙。姜维则将兵马屯驻于两山之间,与魏营遥遥相望,互成犄角之势。

邓艾见蜀军营寨依山而建,地理位置亦是险要,一时难以攻取。便修书一封,派人送与长城守将司马望,言道:“蜀军虽暂时退去,然其狼子野心不死,必会卷土重来。我等切不可轻易出战,只宜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待关中援军赶至,蜀军粮草必然耗尽,届时我军三面合围,内外夹击,则姜维可一战而擒也!吾今派遣长子邓忠,率一支精兵,前往协助将军共同守城,务必确保长城万无一失!”一面又派遣心腹之人,星夜赶赴洛阳,向司马昭求援,详细禀明了前线战况。

却说姜维在营中,令人往邓艾寨中下了战书,约定来日午时,两军于阵前堂堂正正决一死战。邓艾欣然应允。

次日五更时分,姜维便下令三军造饭,待到天色平明,便尽起大军,列开阵势,于两军阵前等候。然邓艾营中,却是偃旗息鼓,毫无动静,仿佛是一座空营一般,竟无一人一骑出营应战。姜维一直等到日暮西山,亦不见邓艾出兵,只得怏怏而回。

次日,姜维又令人持战书前往魏营,斥责邓艾言而无信,失期不战之罪。邓艾却以美酒佳肴款待来使,笑呵呵地答道:“昨日微臣偶感小疾,头晕眼花,恐临阵之际,有误军机,故而未能如约。还请转告姜大将军,多多包涵。待微臣身体康复,明日定当准时赴约,与大将军一决雌雄!”

蜀使回报,姜维虽知邓艾乃是故意拖延,却也无可奈何。

第三日,姜维再次引兵列阵于魏营之前。然邓艾依旧坚守不出,营门紧闭。如此这般,一连五六日,姜维每日按时前往挑战,邓艾却始终以各种借口推脱,避而不战。

傅佥见状,对姜维进言道:“大将军,那邓艾老奸巨猾,如此三番五次避而不战,其中必有阴谋,我等不可不防啊!”

姜维点头道:“吾亦知此老贼用心险恶!他如此拖延,无非是想等待关中魏军主力赶到,而后再与我军决战,图谋以多胜少,将我军一举歼灭于此。哼!其计虽妙,却也瞒不过我的双眼!吾如今亦已派遣使者,持我亲笔书信,前往东吴,联络孙綝,请其同时出兵,攻打魏国淮南、徐州一带,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疲于奔命!”

正商议间,忽有探马从后方十万火急飞奔来报:“启禀大将军!大事不好!魏国权臣司马昭,已亲率大军,攻破寿春,斩杀诸葛诞,吴国援军亦大败而逃,或降或散!司马昭现已班师返回洛阳,并已下令,调集关中各路兵马,即日便要前来长城,与邓艾合兵一处,共击我军!”

姜维闻听此讯,犹如一盆冰水从头顶浇下,浑身冰凉,面色煞白,手中的令箭“啪”的一声掉落在地。他万万没有想到,淮南战事竟会结束得如此之快,司马昭的动作竟会如此神速!如今司马昭主力大军即将西来,邓艾又在眼前虎视眈眈,蜀军已然失去了最佳的战机,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困境。

他仰天长叹一声,声音中充满了无尽的悲凉与无奈:“天意如此!天意如此啊!想不到我姜伯约五次北伐,最终却还是功败垂成,落得个画饼充饥的下场!罢罢罢!传我将令,全军即刻拔营,火速退回汉中,再作计较!”

正是:已叹四番鏖战苦,难填蜀道北伐心。又嗟五度出师未,徒有英雄泪满襟。

未知姜维此番如何才能安然退兵,他又能否在邓艾与司马昭的夹击之下,保存蜀汉最后的元气,且看下文分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