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一个女真人,居然名列前三甲!(1/2)
即便他们二人努力挺直腰板,试图表现出镇定,但那微微颤抖的指尖、紧抿的嘴唇以及略显苍白的脸色还是无可避免地暴露了内心承受的巨大压力。
一些站在他们附近的辽东同窗,投来的目光中也带着复杂的情绪,有同情,也有难以言说的审视。
辰时,伴随着三声沉重悠远的钟鸣,国子监那两扇沉重的朱漆大门被缓缓推开,发出“吱呀呀”的声响。
以内阁首辅薛国观为首的四位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以及多位侍郎,共计二十余位朝廷重臣,身着庄严的朝服,迈着沉稳的步伐鱼贯而入。
他们的到来,自带一股无形的威压,立刻让原本有些细微嘈杂声的现场变得鸦雀无声。
所有学子,无论内心如何激荡,都立刻整肃衣冠,躬身行礼,气氛顿时变得无比庄重肃穆。
薛国观缓步登上堂前高高的汉白玉台阶,转过身目光沉静而锐利地扫过全场,随后他清了清嗓子沉声道:
“今日考题,由老夫与诸位堂官共同商定,绝无泄露之可能,考题为‘论边镇守御与民生安辑之道!’限时一个时辰,以钟声为号,现在开始!”
题目公布,台下学子们人群中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低声骚动。
此题紧扣大明当前面临的严峻边患与内部民生的平衡,正是朝廷想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既能考察学子对《四书五经》等经典的理解深度,又能检验其引经据典、结合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策略的能力,难度和深度都非同小可。
短暂的骚动后,学子们纷纷在胥吏的指引下找到自己的坐位,铺开官制试卷开始研墨提笔,凝神构思。
吴守仁和常永安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破釜沉舟般的坚定。
他们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努力摒弃脑海中一切杂念和恐惧,也埋头疾书起来。
一时间,偌大的空地上,只剩下笔尖在宣纸上划过的沙沙声。
高台之上,薛国观、范景文、倪元璐等重臣端坐在早已备好的太师椅上,不动声色地巡视着整个考场。
他们的目光也时不时地落在吴守仁和常永安身上。
只见此二人虽相貌与汉人略有差异,但此刻凝神答卷的姿态倒是与周围那些汉人学子并无二致,眉宇间透出的那份专注和沉稳,甚至比一些显得心浮气躁、东张西望者更显从容和有底气。
时间在极度紧张和专注的书写中飞快流逝。
没过多久,悠扬的钟声再次敲响回荡在国子监上空,宣告考试结束。
学子们无论是否完成,都必须停笔。
早已候在一旁的胥吏们立刻上前,有条不紊地将所有试卷收走,并当场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糊名、编号,也就是用厚纸将写有考生姓名、籍贯的部分牢牢糊住,再盖上印章,确保在阅卷结束前无人能辨认出试卷的笔者身份。
随后,这批密封好的试卷被迅速送至国子监内一间早已准备好的、戒备森严的厅堂。
此厅堂门窗紧闭,内外皆有锦衣卫看守。
二十余位朝廷重臣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围绕数张拼凑起来的长案坐下,开始了一场紧张而严肃的集体阅卷工作。
厅堂内炭火烧得很旺,温暖如春,但气氛却压抑得让人几乎透不过气来。
只有翻动试卷的哗啦声、毛笔在草稿纸上划过的细微声响,以及偶尔几位大臣就某处观点进行低声讨论的嗡嗡声。
阅卷持续了近两个时辰,各位大臣都是科举正途出身,学问渊博,评判标准极其严格,甚至可称苛刻。
甚至时不时能听到某位以学问著称的阁老或尚书用手指敲着试卷,发出低低的赞叹:
“嗯,此卷破题精准,直切要害,论述层层递进,难得!”
“此子对屯田、边防等实务见解独到,颇有见地!”
薛国观作为主考官,更是仔细审阅着每一份被各小组初步评定为优等的试卷,不敢有丝毫懈怠。
终于,在申时初刻左右,所有试卷经过数轮交叉审阅、反复评议、争论,最终初步排定了名次序列。
接下来,便是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那就是拆封糊名,验明正身!
厅堂内的气氛瞬间达到了最紧张的时刻,因为这可是关乎洪承畴未来的政治生涯、以及科举公正的关键点!
在在场所有重臣以及数名作为中立见证的锦衣卫千户的注视下,薛国观神色庄重地亲自走到案前拿起一份份按照名次排列好的试卷。
他先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划开糊名处的地方,然后用指尖蘸了点水,一点一点地湿润并撕开那层厚厚的糊名纸。
每拆开一份,便有专门的书记官上前,看清姓名籍贯后,转身面向众人,声音洪亮地唱出名次和姓名。
“第一名,辽阳府学子,张明远!”
“第二名,广宁卫学子,李思诚!”
唱名声在寂静得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的厅堂内回荡,每报出一个名字,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弦。
当拆到第三份试卷时,薛国观的手明显微微一顿,因为他看到了那糊名纸下露出的“女真户”标注。
深吸一口气,稳定了一下微微有些颤抖的手指,薛国观更加小心地撕开了糊名纸。
书记官凑近仔细看了一眼,随即挺直腰板,用比之前更加洪亮的声音唱道:
“第三名,辽东都司,吴守仁!”
“什么第三名”
厅堂内顿时响起一片难以抑制的惊呼和倒吸冷气的声音!
不少大臣,包括几位素来持重的尚书,脸上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惊愕神色!
一个女真人!
一个身份如此敏感、备受质疑的“夷狄”,竟然能在这八十多名堪称辽东精英的举子中脱颖而出,名列前三甲
这简直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薛国观心中也是剧震,但他强压住激动,示意书记官继续。
当拆到第六份试卷时,结果再次让在场所有人震惊不已!
“第六名,辽东都司,常永安!”
厅堂内瞬间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仿佛时间都停滞了片刻,随即爆发出更加热烈的议论声!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
“文章老夫看了,确实锦绣珠玑,言之有物!”
“看来洪承畴在辽东取士确是秉持公心,并无偏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