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9(2/2)
挟破的空气发出尖锐叫声,惯性形成的气浪吹倒附近一大片。
我寻找着聚拢成群的敌人,哪里人多就去哪里,人多的概念逐渐从百人逐渐降低到三个,两个。
土匪恰似利刃下的烂草,呼吸间灰飞湮灭。
停下时,明面上已经没有什么敌人了。
能量水平恢复到正常时,整个匪巢仿佛刮起一阵流向混乱的飓风,投石机等防守设施象狂风吹散的败叶一样随意纷飞,匪巢内的土坯房子如同遭遇地震波般纷纷倒塌,超音速对战的感觉真好
在我之后,普能和唐庆是最先冲进匪巢的,普能从前门,唐庆从后门。
寨门没有丝毫陷阱或其他防守设施,匪徒就更没有了。他们进来的时候,我已经完事了,这使他们的表情有些激动,运足功力在逐渐平静的狂风中穿梭搜杀残存匪徒。
站到匪巢中间残存的所谓聚义厅屋顶上,我自豪地四顾。
前面的人用腰刀狠狠砍在捆绑木桩的藤条上,后面的众侍卫迅速撞击,那几个哨楼上的山贼根本没发过弓箭,连叫喊声都没有,全在傻呆呆地愣着其实即使射了也没用,根本不破防。
愣着就不打啦哪有这种好事弓箭立即射到哨楼里,射到寨墙内,甚至有箭枝以弹道的方式先行射在土匪居住的土坯屋子附近,新进入寨墙的侍卫毫无例外愣了片刻,可能是被寨墙里的情景吓着了。
控制了寨墙就等于瓮中捉鳖,侍卫们没有继续冲进参与搜杀,计划中本就不让他们下去肉搏,只要能守住寨墙的出入口就行。近身肉搏是我的,是普能的,是唐庆的,三个人绝对够了。
没被普能和唐庆发现的山贼不知道哪里更安全,正在乱窜,有的甚至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依旧傻站在那里,立即成为侍卫们的弓箭目标。
战况一目了然,结局现在就能知道:这群以“难找到”、“满山跑”以及“劫富济贫”为首的陈年悍匪彻底完蛋了。
普能和唐庆先后向我报告完成任务,只有地窖及水牢没去过了。
忽然发觉自己对这种血肉遍地的情景完全免疫,好象不干我事,感觉竟然有些舒服,似乎有某种能量正缓慢充实到体内,只是气味有些不好,腥。
我挥手叫侍卫们全体进到山寨里面,小心遗漏分子,仔细搜索,将死尸及碎屑掩埋掉,把地窖和水牢里的人放出来。很有一种领袖般的感觉。
这群山贼挺讲究,被抓到的女人孩子关在地窖里,抓到的男人被关在水牢,还搞了个男女有别。被带出来之后,都被吓坏了,呕吐不止,那个小妾的相貌还凑合,文静瘦弱,给人一种需要呵护的感觉,可她趴在地上吐出的东西实在给弥漫的气味添料,我皱着眉头,怎么看怎么象个彩色塑料纸叠成的小蛤蟆,不耐烦地摆手叫唐庆过去把她们带出山寨。
发现十几个山贼家眷,还有两个小孩子,颤抖着搂抱在一起哭泣。
真烦,不知刚才他们躲在哪里,居然没被倒塌的房子砸死。县城里的赎金该到了吧
正这么想着,普能道:“主人,这些贼婆娘和贼崽子怎么办”
嗯我迟疑片刻,问道:“你觉得呢”
普能张嘴看着我,表示他没有任何想法,我怎么说他就怎么办。
山禄凑到近前道:“主人,最好都杀掉,免留后患。”
早就知道这个时代故老相传的行事规矩:要么就不杀,如果杀,就要斩草除根不留后患。想到许多小说里的坏人就是这么被耽误的,我点头让山禄带着附近警戒的侍卫都去搜杀,普能也去,争取不叫一个山贼及其孽缘漏网。
吸收到体内的那种能量逐渐少了。是杀气吗杀气是这样形成的吗不知道,或许是怨恨可如果怨恨情绪是一种能量,体内又怎么会感到充实呢应该环绕在体外嘛,再说那些孽缘难道现在不恨自己这些人吗兴许是刚才自己散逸出的能量毕竟刚才自己充斥着全身内力保持能量水平,散逸少许能量也是很自然的,没想到散发出的内力还能自己找回来,不错,这可能就是水德灵体的特点吧,我喜欢。
一个侍卫跑来兴奋禀报:发现密室,里面存放着许多东西。
“走去看看”我兴致盎然地跟着来到一座倒塌房屋附近,好几个侍卫正在清除垃圾,露出了一个由厚木板半掩半盖着的地下室。
侍卫道:“我们抓到一个漏网的,他说这里是山贼大首领的房间,里面有个地窖,我们就在这里挖,结果还真挖到了,适才进去看了一下,全是箱子另据俘虏交代,那边还有一个密室,但不是这种地窖,是夹壁墙,已经有兄弟过去挖了。”
好看来俘虏也有好处嘛山贼应该是讲义气的,应该是平秤分金的,匪首竟然设立两个密室,那些东西绝对是好东西这个俘虏竟然知道密室所在,他的身份也肯定不低。“俘虏呢”我问道。
侍卫神气地转头喊了一嗓子:“咳把俘虏带上来”很有威风的样子。
旁边另一个侍卫笑骂着给了他一下。
俘虏全身捆绑动弹不得,被摆放成跪地姿势。斜歪着身子哭泣说他是上个月刚被其他山贼抓到山上来被迫加入的,上有老母下有妻小,求官爷给条生路,他愿意立功赎罪全面揭发,他愿意去开垦荒地防戍边疆。
旁边侍卫给了他一巴掌。
我吃过亏,上过当,对俘虏特别小心,尤其是这种能背后放弩箭的。仔细看了看,果然发觉有问题,就笑着问他这伙山贼的来历。那几百背弩可不是一般山贼所能拥有的,那种同一方向的立体齐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肯定训练了好长时间,还跟宋朝有关系,我很好奇,同时也是稳定俘虏情绪的一个举措。
俘虏还真是有什么说什么,不仅罗嗦,还毫无条理,总结起来是这样的:
大约五十多年前,这里是一个官寨,驻扎着五百官兵,是镇压起义军的一个前哨。
在镇压起义时,发现起义的人里有很多使用宋国背弩。鉴于背弩绝非一般起义所能制造,长官判定其中有大量的宋国奸细,甚至是由宋国官兵假冒来金国捣乱,因此在胜利之后,将背弩搜集并当作证据保存了下来,后来朝廷跟宋国说了此事,宋国推说有流民盗窃了军械库,于是朝廷就不要这些证据了,背弩也就被留在这个官寨了。
起义被镇压之后,受伤的官兵被批准留驻此地屯垦,那些原装的山贼就是官兵的后代,也就得到了这些背弩。
二十多年前,朝廷号召开垦荒地,并鼓励去偏远地区,许多人就走了,只留下一百多户人家,这一百多户官兵后代无力保留周围大片山地,又不想被人平白开垦了去,就把一些山地卖了换钱,那些新来的人逐渐不满足原有山地,渐渐向山中拓展,就有了冲突,最后爆发火并。
官兵后代常年习武,家伙也齐全,远非铁锹锄头可比,可那些新来的人太多,打不过来,还被抄了老家,剩下的人到了县城去喊冤,可那些新来的人有钱,收买了县官,逼得官兵后代当了流窜的山贼,开始了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