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唐盛世重修:寰宇一统 > 第471章 圣地的烽烟

第471章 圣地的烽烟(1/2)

目录

龟兹王城,因为罗马元老院使者马库斯·奥勒留斯的到来,而平添了几分异域的庄严与紧张。马库斯是一位年约五旬、头发银白、眼神锐利的老者,身着镶紫边的托加袍,身后跟随着由学者、书记官和精锐卫队组成的庞大使团,彰显着罗马即便在东方战事吃紧时,依旧不减的帝国气度。

魏王李意在经过扩建和加固的巡阅使行辕正厅,以极高的规格接见了马库斯。厅内布置融合了大唐的庄重与西域的华美,两侧肃立着顶盔贯甲、手持陌刀的魁梧卫士,无声地展示着力量。

“尊贵的大唐皇帝之子,魏王殿下,”马库斯以流利的希腊语开场,由通晓数国语言的玛丽公主亲自担任通译,“我谨代表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以及我们伟大的皇帝希拉克略陛下,向您以及遥远而强大的大唐帝国,致以最诚挚的问候。愿东西方两大文明,能在这纷乱的时代,寻找到和平与共赢的基石。”

开场白彬彬有礼,但李意能感受到对方话语下隐藏的急切。

“尊敬的元老院使者,欢迎来到龟兹。”李意从容回应,语气不卑不亢,“大唐向来珍视与远方友邦的交往。只是如今,西方战火纷飞,丝路阻断,商旅裹足,实非我等所愿见。不知元老院此次遣使,有何以教我?”

马库斯没有绕太多圈子,直接切入主题:“殿下明鉴。大食人,这些来自沙漠的狂徒,背信弃义,贪得无厌。他们不仅几乎灭亡了古老的波斯,更对罗马的东方领土虎视眈眈。皇帝陛下认为,大唐作为维护西域和平与秩序的重要力量,绝不会坐视一个如此具有破坏性的政权肆意扩张。我们希望能与大唐达成一项谅解,甚至……是某种形式的协作,共同遏制大食的野心。”

他提出了具体的条件:罗马愿意承认大唐在西域的特殊权益,开放更多的黑海港口供大唐商船停靠,并愿意以优惠价格向大唐提供希腊火的制成品,以及来自埃及的粮食。作为交换,他希望大唐能在东线对大食施加更大压力,至少是明确表态支持罗马,并限制与大食的贸易,尤其是军需物资的贸易。

条件可谓丰厚,尤其是希腊火,其威力早已通过商旅传说为大唐所知。但李意牢记父皇“隔岸观火”的旨意。

“元老院的好意,本王心领了。”李意沉吟道,面露难色,“然大食虽桀骜,其与大唐目前尚无直接冲突。我朝陛下以仁德治天下,向来不轻启边衅。且西域诸国林立,情势复杂,大唐首要之责,在于保境安民,维护商路,若贸然与一方结盟,恐引发更大动荡,非西域之福,亦非陛下本愿。”

他巧妙地将皮球踢回,强调大唐的“中立”与“维稳”立场,并表示对希腊火虽有兴趣,但更希望是以纯粹的商贸方式获取。

马库斯的脸色微微沉了下来,他听出了李意的推脱之意:“殿下,大食之患,非止于波斯、罗马。其势若成,必将继续东扩,届时西域焉能独善其身?唇亡齿寒的道理,想必贵国智者必然知晓。若大唐此时袖手旁观,待我罗马力竭,恐怕下一个直面大食兵锋的,就是这富饶的西域了!”

话语中已带上了威胁的意味。

李意不为所动,反而微微一笑:“使者所言,不无道理。然则,我大唐并非袖手旁观。本王已多次呼吁各方克制,并竭力维持西域稳定,此本身便是对区域和平的最大贡献。至于大食未来是否东扩……我大唐雄兵百万,猛将如云,更有陛下运筹帷幄,自有应对之策,不劳使者过度忧心。”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给出了一个看似让步的提议:“不过,若罗马皇帝陛下确有诚意维护西方和平,何不率先垂范?贵国若能出兵,收复被大食侵占之失地,或至少给予其沉重打击,展现出维护秩序的决心与能力。届时,我大唐或可考虑,在道义与商贸上,给予贵国更多的……便利与支持。毕竟,强者,才有资格谈论合作与秩序,不是吗?”

这一番话,既守住了不直接结盟的底线,又将出兵的责任和风险完全推给了罗马,同时还隐晦地刺激了罗马人的荣誉感。

马库斯沉默了。他深知希拉克略皇帝面临的困境——既要应对大食,又要防备北方的部落,国库也并不宽裕。与大唐结盟本是希望能借助其威慑力,以最小代价解决问题,如今看来,这位年轻的魏王远比他们想象的更难对付。

“殿下的意思,我会如实禀报皇帝陛下。”马库斯最终说道,语气恢复了平静,但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失望与凝重。他明白,想要轻易将大唐拉入对抗大食的战车,几乎是不可能的了。罗马必须做好独自面对,或者付出更大代价换取支持的准备。

就在龟兹进行着微妙的外交博弈时,东洲的丛林深处,烽烟骤起。

刘仁轨精心策划的、旨在摧毁“林中之鹰”抵抗意志的作战,终于拉开了序幕。通过前期持续的骚扰、水源破坏以及数次成功的伏击俘获,唐军基本摸清了“林中之鹰”联盟核心区域——一处被称为“鹰巢”的、位于险峻山脉环绕的谷地中的大型聚居地——的大致方位和几条主要进出通道。

刘仁轨决定不再小股骚扰,而是集结唐城目前能动用的近一千五百名主力(包括八百名唐军正规军和七百名经过初步训练、装备了唐军淘汰下来但依旧精良武器的归附土着及志愿留下的水手),携带了所有的强弩、少量小型投石机以及充足的箭矢,兵分三路,向“鹰巢”进发。

一路由杜环率领,包括两百名弩手和三百名归附土着,负责从南面佯攻,吸引“林中之鹰”主力的注意力。

另一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校尉率领,同样是混合编队,负责迂回到“鹰巢”北侧,切断其可能的外部援军通道,并伺机发动突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