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当了讼棍后我救了自己发小 > 第十六章 交锋

第十六章 交锋(2/2)

目录

底下的议论声越来越大,连角落里的风篁都担忧地皱起眉。

程剑向审判长点头示意:“我问完了。”

审判长再次转向薛兰泽:“辩护人有问题吗?”

薛兰泽从笔记中擡起头,连眼皮都没掀动一下。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再次放过这轮发问时,只听她平静却清晰地说:“有。”

审判长打了个手势,示意她随时开始。

薛兰泽笑了笑,忽然站起身来。

刹那间,偌大的审判庭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几不可闻。

国内庭审和欧美不一样,指望律师像美剧里演绎的那般走来走去不太可能。出于维持法庭秩序和尊重法官的考虑,大多数律师都是坐着发言,薛兰泽却偏偏是个异数。

她不喜欢坐着,而更习惯用站立的姿态陈述观点。如果研究过她的庭辩就会发现,这女人仿佛一头披着羊皮的猛兽,在大多数时候都很好的收敛起獠牙和利爪,假装自己温驯又无害。

可当她起立的刹那间,所有伪装被一把撕碎,猛兽的攻击性显露无遗。

“许女士,”薛兰泽的语气很温和,忽略她的气场,几乎带出几分怜悯的柔和,“您方才说,二月七号当晚,您借着路灯的照亮,看清了被告的脸?”

许婉怡流露出十分明显的戒备:“没错。”

“您能否具体描述一下,当时路灯在什么位置,您的丈夫叶炳森和被告又是以什么样的角度对着路灯?”

许婉怡没想到她会从这个切入点发问,愣了片刻才道:“我刚才说了,路灯在巷子的拐角处,他俩一个背对巷口,一个面对巷口,所以我能看清被告的脸。”

薛兰泽:“您还记得,被告离路灯大约有多远吗?”

许婉怡想了想:“也就两三步的距离。”

薛兰泽确认道:“所以,被告当时是背对路灯、面朝巷口,而您则借着路灯,看清了他的长相?”

许婉怡毫不犹豫地点点头:“是!”

薛兰泽转向审判席:“辩护人申请出示三号证据。”

三号证据是一张照片,时间同样是晚上八点半,地点则是在东川巷的某条巷子里,昏黄的路灯从身后打来,前方站了个人影,他离路灯的距离大约是两三步,一应细节都跟许婉怡的描述分毫不差。

唯一的出入是,当灯光从身后打来时,那人的面孔笼罩在一团暗影中,除了模模糊糊的身形轮廓,根本无法判断他的五官面貌。

许婉怡突然脸色微白。

薛兰泽抓住她这一瞬的心虚和迟疑,柔和却犀利地问道:“许女士,这是按照您的描述复原的现场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以您描述的角度和距离,根本无法看清被告的面孔……”

许婉怡干涩地滑动了下喉咙。

薛兰泽却不肯放过她:“那么,您是凭什么判断出,跟你丈夫在东川巷见面的人就是被告?”

许婉怡张口结舌:“我……”

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目击者的证词再如何掷地有声,都远不如一张照片的冲击力大。眼看许婉怡被问得哑口无言,旁听席上的议论声此起彼伏,隐隐有汇聚成势的征兆。

审判长不得不重重敲响审判锤:“肃静!”

程剑见势不妙,立刻开口替许婉怡解围:“辩护人的话有些过于片面,要知道,人们判断另一个人的身份,不单是凭长相——体型、身高,甚至是说话的声音和语气,都可以作为参考标准。”

“证人或许没看清被告的脸,但她听到了被告和死者叶炳森之间的谈话,也认出了被告的声音。公诉方认为,这足以作为采信的依据。”

许婉怡像是抓住救命稻草,忙不叠应声道:“没错,我听到了被告跟我丈夫的对话,我认得他的声音,就是化成灰也不会忘!”

薛兰泽的目光随即轻飘飘地转过来:“也就是说,证人辨认被告的依据,不是他的长相,而是其他的体貌特征以及声音?”

许婉怡斩钉截铁地点点头:“是!”

风篁扶住额头,隐约意识到薛兰泽打算做什么。

果不其然,几乎是许婉怡话音刚落,薛兰泽已经转向审判席:“审判长,根据证人提供的证词,我请被告陆临渊先生复原了案发现场的对话,现在申请当庭播放。”

这一出猝不及防,程剑不清楚薛兰泽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本能举手:“反对!审判长,辩护律师提出的证据之前并未公示,有证据突击的嫌疑……”

薛兰泽不卑不亢:“审判长,这段录音并不是直接证据,只是我当事人复原的对话,目的是帮助证人进一步回忆当时的细节,避免有所错漏。”

她顿了顿,加重了语气:“毕竟,证人作为死者叶炳森的遗孀,其证词对于本案如何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力。我想审判长和合议庭也不希望证人的证词存在瑕疵,影响最终的判决。”

审判长的目光在许婉怡和薛兰泽之间扫了个来回,又有些复杂地掠过陆临渊:“……同意播放。”

薛兰泽从衣兜里摸出一支录音笔,走到证人席前,摁下了播放键。

其实这段录音和许婉怡的证词没什么区别,只是细微处略有差异。饶是如此,许婉怡依然听得很专注,唯恐薛兰泽又给她设了套,恨不得将每个标点符号掰开揉碎,找出深藏其中的险恶用心。

终于,短短一分钟的对话到了尽头,许婉怡回味再三也没觉出不对,绷紧的肢体语言终于松懈下来。

“对,”她有些疲惫地说,“他当时就是这么说的。”

薛兰泽咬重字音确认道:“您听清楚了,被告在录音里复原的对话,和您当晚在小巷里听到的一模一样,对吗?”

许婉怡有些不安,谨慎起见,往回找补了一句:“个别用词可能有所出入,但大致是这么说的……我记得很清楚,不会有错!”

薛兰泽彬彬有礼地一点头:“谢谢。”

然后她回到辩护席,高举录音笔,迎着审判长、公诉人,以及旁听席上所有人疑惑不解的目光,一字一顿道:“诸位,方才播放的这段录音,并不是出自被告之口!”

旁听席惊呆了,审判长瞪圆了眼,程剑像是想到什么,难以置信地擡起头。

薛兰泽对瞠目结舌的许婉怡近乎歉意地笑了笑,缓缓续道:“这段录音是我请临江市戏剧学院的某位教授录制的,从证人刚才的表现,大家可以看到,她根本无法分清这位教授和被告的声线差异。”

“也就是说,证人不能百分之百地确认,她当晚在小巷里听到的说话声是属于被告的。”

“就算只有百分之一的概率,公诉方也不能排除现场有第三人出现的可能——根据疑点利益归于被告的原则,我郑重地申请合议庭,排除证人许婉怡女士的证词!”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