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性的觉醒》(1/2)
《方言的抵抗与诗性的觉醒》
——论树科《真知仲喺假知》中的认知诗学与语言政治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构成了一道抵抗语言同质化的前沿阵地。树科的《真知仲喺假知》正是这样一首以粤方言为武器,刺破认知迷思的典范之作。这首短诗通过三代人的教育传承链条,揭示了知识传递过程中的异化现象,最终以真知喺感悟的命题完成了对体制化认知的超越。全诗仅六行三十余字,却在方言的音韵节奏与认知哲学的深度思考之间,搭建起一座微型的思想剧场。
诗歌开篇即以家族代际为纵轴,构建起一个知识传递的谱系:爷爷嫲嫲话\/爸爸妈妈打……。粤语中(aa4 aa4)较之普通话更具亲昵感,与形成叠词呼应,暗示传统家庭教育的温情面向。然而这种温情很快被暴力动词解构——与构成押韵关系,却形成语义上的强烈反差。这种反差恰恰揭示了家庭教育中言传与身教的悖论:祖辈尚以言语教导,至父辈则演变为肢体规训。动词的转换浓缩了中国教育方式的历史变迁,也暗示知识传递过程中暴力因子的代际递增。
第二联老师人哋教\/我哋学到嘢……将场景从家庭延伸至社会。(jan4 dei6)在粤语中特指,这个代词的使用暗含疏离感,暗示体制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状态。(gaau3)与(je5)形成尾韵呼应,却因字的模糊性(既可指具体事物也可指抽象认知)而制造语义裂隙。这种裂隙恰恰对应着教育成效的不确定性:教师确实在,但学生是否真正?学到的是?诗句末尾的省略号如同一个开放的认知黑洞,吞噬着对教育成效的确定性判断。
诗歌的转折出现在两个尖锐的设问:学冇学有?\/真识假识?。粤语特有的否定词(ou5)较之普通话更具音韵爆发力,与(jau5)形成音义对立的张力结构。真识假识四字更是浓缩了认识论的核心命题,借用庄子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天道》)的辩证思维,质疑表面认知与本质认知的差异。这种设问方式令人想起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将个体认知困惑提升至存在论高度。
诗歌的结论咪己己呃己己\/真知喺感悟……采用典型的粤语口语表达,却蕴含深刻的哲学智慧。己己呃己己(gei2 gei2 aak1 gei2 gei2)通过叠词制造音韵回旋,形象展现自我欺骗的心理机制。这种表达与《论语》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审视形成跨时空对话,却更强调认知过程中的自我蒙蔽风险。最终命题真知喺感悟喺(hai6)是粤语特有判断词,比普通话更具存在论重量,将定义为(ga2 ngou6)——这个粤语词汇既包含情感体验,又包含理性领悟,暗示真正的认知是身心合一的整体性把握。末尾的省略号再次开放意义空间,邀请读者继续探寻的深层内涵。
从诗学传统看,这首诗继承了岭南诗歌以俗为雅的传统。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粤地歌谣竞作,虽妇人女子亦能出口成章,树科正是延续了这种民间智慧。诗中与、与的韵脚安排,暗合粤语童谣的音韵规律,却在简单形式中植入复杂哲思。这种创作策略与黄遵宪倡导的我手写我口的诗歌革新主张一脉相承,使方言成为抵抗知识异化的诗学武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