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救出他们应当不成问题(2/2)
自始至终,周皇后都没有回望。
唯有她微微颤动的肩膀透露出些许情绪。
朱慈烺离开坤宁宫后,开始思索是否该跟白露道个别。
然而稍作思量,他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论白露是否挽留,他都决心前往。
可若是告知白露,她必定会忧心忡忡。
她本就爱操心,尤其自从成为他的妻子以来,这种性格愈发显著。
或许她日后也会得知此事,但只要能推迟一天知晓,对她而言便是好事。
“只能回去向你赔罪了。”朱慈烺望着钟粹宫的方向。
至于亡国,从一开始就已默许了朱慈烺北上的决定。
这一战关乎大明生死存亡,朱慈烺势在必行。
胜,则大明永续。
败,则命运难改,朱慈烺或许会选择接受现实。
——
三万五千人是个什么样的规模?无人比朱慈烺更清楚。
他曾目睹过一万人、两万人,甚至十万大军。
但亡国,确实未曾统率过如此庞大的队伍。
面对眼前的这支军队,朱慈烺神色平静。
古语云,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然而,当真正面对这般人数时,他竟感到一丝僵硬。
“训练得如何?”朱慈烺转向身旁的戚大问道。
戚大正是这支队伍的总教练。
只要是有关训练的事宜,找戚大准没错。
戚大微微颔首,说道:“各支队伍均已熟练掌握阵型、队列移动及多种战法。”
朱慈烺点头,目光转向身旁的张琦朝。
“火器分发如何?”
这个问题一直是张琦朝负责跟进的,他与太原府和京中的火器局保持密切联系。
每日必须确保一定数量的供应,同时还要保证质量。
这不仅是对火器局工匠们的挑战,也是对张琦朝本人的一大考验。
最终,他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殿下,已有约一万五千人完成装备。”
“很好,戚大、张琦朝、孙传庭,你们三位随我北上!”朱慈烺说道。
“什么?那我呢?”许褚在一旁未听到自己的名字,顿时有些焦急。
朱慈烺踹了他一脚,“你也去,京城就那么好守?指望那个神机营指挥使?”
“可是……”
“有何不可?我要你围困京城,护佑圣上,你觉得这位置不够关键还是地位不高?抑或认为此事无关紧要?”
许褚留在京城,对朱慈烺和朝廷而言最为妥当。
他八面玲珑且忠诚无二,经过战火洗礼后,性情愈发稳重。
朱慈烺走近,拍拍许褚肩膀,“记住,继续磨砺自己的沉稳,下次我会带你见识未曾见过的对手,把京城守得固若金汤,等我归来时,我希望看到这里安然无恙,百姓安居乐业,宫墙无损,你的职责,比我们此次北上更为重要,懂了吗?”
面对朱慈烺语重心长的话语,许褚热血沸腾,挺身应道:“是!”
“孙大人,调遣两万兵力,所有持有火器者悉数携带,另备五千人为后勤。”朱慈烺下令。
虽然天雄军由三人统领,但朱慈烺不能尽数带走。
首先火器尚未完全配齐,带着这么多人去跟皇太极交战岂不是开玩笑?
要知道,皇太极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每名士兵都有火器,他们还配备专业的亡国营。
只是朱慈烺始终未单独组建亡国部队。
一门火炮需要三人操作。
无论是发射还是维护,火炮的操作相对简单。
日常训练中,这些技能早已传授给全体天雄军将士。
随意挑出一名天雄军士兵,他们便能熟练操控火炮。
天雄军无需另设专门的火炮营,这也让他们获得了一项优势——不必分心组建火炮营,剩下的便是后勤保障。
后勤对于战事而言,其重要性不亚于前线作战。
粮草、武器、亡国等物资,难道你能指望前线战士自行去取?
此时,后勤部队的重要性便凸显无疑。
古代战争中,一名士兵需要两名后勤人员来供给所需。
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就需要十万人的后勤支持。
这或许有些夸张,但也表明了后勤的关键作用。
过去,朝廷常利用百姓作为后勤力量,对他们“用完即弃”。
但朱慈烺并非如此,他并无高远志向,只是想体验另一种人生。
若能守住现有的财富与权势,平静度过一生也未尝不可。
然而,他不幸重生于明末,这是汉室即将倾覆的时代。
身为汉人,朱慈烺不可能袖手旁观。
于是,他的行为变得高尚起来。
实际上,这种高尚掩盖不了他的私心。
他也想体会一下做皇帝的感觉。
否则,出生入死又有何意义?
如果清军突破锦州并进入山海关,他还能称帝吗?
“所有人,列阵!骑兵先行!”
假如清军攻陷锦州,跨过山海关,大明将彻底亡国。
朱慈烺无法登基为帝,失去权势,甚至历史走向也可能改变,南明是否存续尚不可知。
而且,那段南明历史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到了那一步,朱慈烺能否带领大家保住大明,还很难说。
所以,此时此刻,他必须阻止清军入侵,将他们驱逐出山海关,并彻底消灭或同化,唯有如此,大明才能真正安定。
一万五千名将士开始北上,目标直指松山,救援洪承畴。
朱慈烺派出三百名探子,一方面查明洪承畴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将援军抵达的消息告知他。
只要洪承畴撑得住,别轻易归降,待朱慈烺率军抵达时,救出他们应当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