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下鬼刘骜(39)(1/2)
牡丹花下鬼刘骜(39)
这第二次的科考,学子们的水平,肉眼可见的更高了,所以此次竞争也分外激烈。
对此情况刘彻自然是乐见其成,学子们整体水平高了,才能择出更为优秀的学子,为大汉效力。
当然,这也可能和刘彻在此次科考时,要求地方实行糊名制和誊抄制有关。
第一次的科考,地方作弊之风盛行,还有许多人趁机混到了长安来参加考试,结果最后这场考试就露出了原型。
刘彻虽没有公开这些事,但那些抄袭的人水平如何,又是来自哪个郡哪个县的,背后家族是哪个,刘彻也都有了数。
第一次考试,刘彻并未打算多追究,但是存了一个底,若是背后的势力与家族,还要继续在科考场上钻空子,那刘彻也就不会客气了。
第二次科考后,又有几十名学子得以中选,也受到了皇帝的设宴招待。
大汉朝廷中,又有新鲜血液得到了补充。
当然,那些贵族和大家族,不会坐视科考学子不断进入朝堂,不断蚕食他们的权力和利益,朝堂上的斗争,虽不见刀光剑影,但刘彻坐在上面,也能看到里面的凶险与紧张。
对于这样的情况,刘彻深知连自己也无法杜绝,但作为帝王,他有责任引导好朝廷的风气,所以他不仅自己勤政为民,也要求官员像自己一般,一切以政绩为主,谁能干活,谁干活干得好,干得多,谁就能在朝中安稳立足;但若是干活不能好好干,只会针对同僚,当一个搅屎棍,刘彻也不会放过。
在刘彻的用心引导下,朝中的斗争虽然不断,但好在都是一些良性的争斗,毕竟时间久了,大家也能摸清皇帝的红线在哪里,皇帝可是不管你是平民出身还是贵族出身,都能眼睛不眨就杀了的强权帝王,既想要在他手底下讨生活,那就要顺着皇帝的意思去办。
这样几年下来,朝中的人虽是品性高低不同,性格各有千秋,但都是能干活办事的人,刘彻自己也能轻松一些了。
这一日,刘彻理完了一些国事,抽了空,让医者来给自己把脉。
这些年,他一直在调理身体,刘骜这副皮囊,亏损确实厉害,难怪他会四十多岁就死了。
刘彻不追求长生,但他追求比王政君活得长,要是他走在了王政君的前头,王政君肯定会把他耗费心血建立起来的新秩序,全部打乱,大汉怕是又要陷入乱象之中。
医者把完脉以后,面露喜色,对刘彻道:“恭喜陛下,您的身体已经好多了,若是要诞下皇子,也并非难事。”
医者还以为,皇帝学会了清心寡欲,不再沉湎酒色,也是为继承人的事着急。之前皇帝也有过几个皇子,可惜都夭折了,导致皇帝到现在都膝下空虚,继承人都没有影子,所以不管是内官,还是外臣,都悄悄为这个事儿上心着急呢。
如今皇帝的身体好了,自然可以为小皇子努力了。
刘彻一脸无欲无求:“不用你多嘴,朕心中有数。”
“是,陛下。”
继承人的事,刘彻当然考虑过,他还是觉得天幕说的十分有道理,皇帝的苗子很难得,皇帝自己生也不一定是好苗子,生再多也说不定是一群倭瓜。更何况,天幕已经给他指出了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刘秀。
虽然天幕在讲刘秀时,主要澄清了他身上的那些奇异的传言,可是从天幕讲的刘秀是东汉的开创者,将汉朝又续命了近两百年的事来看,这孩子应该是个当皇帝的好苗子。比较可惜的是,天幕虽然说了刘秀是高祖刘邦的后人,却没说是哪一支的,也没说他是何年何月出生的,刘彻还得在刘氏宗亲里去找,找那些已经成为了布衣百姓的刘氏皇族子弟。
当然,这个事一直是在秘密进行的,知道天幕提过刘秀的人,不知道刘彻私底下在找刘秀,而知道皇帝在找刘秀的人,不知道天幕的事,因此秘密还守得住。
刘彻倒是还有耐心,心里猜测着,刘秀可能还没生下来呢。
如此一年又一年,大汉虽还会遭受天灾,但整个国家的国力却在不断增强,扭转了自刘奭上位以后,皇权旁落时带来的颓势,重新步入了正轨,刘彻施行的新的制度,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大汉的国力水平的提升。
在天幕出现的十年后,新一轮的人口清查和土地丈量的结果,被呈上了皇帝的案头。
户部官员面带喜色,声音激动地给刘彻汇报道:“陛下,自十年前,实施新增人丁不收税一制后,在这十年里,大汉的人口增加了一千万!如今大汉已恢复了不少生机与活力,全都是仰仗了陛下的惠民之策啊!”
刘彻接过数据,细细地看了起来。
人口的多寡,不仅关系到一国国力与发展,也能侧面印证一国的实力,若是养不活那么多人口,百姓们也不乐意生。
放下人口的数据,刘彻又问起了田地的数据,户部官员忙将田地部分的册子抽了出来,放在上面。
那官员正要开口,刘彻止住了他的话头:“朕会自己看,你先安静会儿。”
“是,陛下。”
土地的数据,比人口要复杂许多,因为土地除了开垦的荒地增加数量,还有土地流转交易的数据,为配合新税制的实施,各地对土地归属情况都十分重视,查出了隐匿田产、瞒报田产之类的事,都会严肃处理的。
如刘彻所期望的那样,新税制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许多大地主大豪绅屯田的势头,但是他们开始把钱财用于别的地方了,所以许多城镇的房屋等财产,价格也涨了起来。
这些人真是跟地皮过不去了,难怪叫地主。
不过好消息是,如今拥有私人田产的百姓越来越多,再加上新的农具与新修的水利,各地的粮食产量都有所提高,朝廷又修建了一些粮仓,作为粮食储备,专用来应对天灾。
百姓的粮食除了交税和自己吃,还有一些盈余能卖给朝廷,生活也是肉眼可见地富足了起来,整个大汉也安稳了不少,即便是遇到天灾之类的,也没有那般惊惧失措。
这样安宁的大汉,是刘彻花了十年时间,付出了无数的心血,才一点一点创造出来的。
刘彻看着这些都要钦佩自己,换做是以前的武帝,心思怕是更多的在别的地方。
扭转大汉国运一事,对大汉对百姓都是十分重要的事,对于刘彻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修行似的经历?他从天幕散落在各个部分的只言片语中,也能猜到,自己在后世也名气不小,因为汉就是在他手上雄起的,就是在他手里奠定了后世的版图。即便是成了威名赫赫的汉武帝,披着刘骜的皮囊,坐在同一个位置上时,刘彻发现自己穷极一生,提升大汉的实力,却依旧做得不够,还差很多。
如今的大汉,当然还是没有成为刘彻理想中的样子,但是已经让他看透了许多问题,让他也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在何处。
刘彻合上册子,褒扬道:“开垦的田地能增加那么多,拥有田地的百姓也能增加那么多,是咱们大汉上下一心的功劳,大汉将来实现了盛世,便有朝中诸卿的一份血汗与功劳,都要记在史册中,令后人铭记敬仰。”
在场的官员齐声应是。
刘彻还要说什么,有小黄门来通报:“陛下,王氏王莽宫门外求见!”
刘彻惊讶地哦了一声,“为何没让他进宫?”
小黄门有些为难道:“五年前新规,无官职加身者,非召不可入宫。”
刘彻轻轻拍了拍额头,自己颁布的新规自己都忘了。
“快召过来吧,莫让他等久了。”
刘彻也很好奇,如今的王莽变成什么样子了。
王莽一去十年,王政君年年写好多封信劝他回长安,他次次都拒绝,虽然每次措辞都恭敬又礼貌,可还是能将王政君气个半死。
挥退了大臣们,没等多久王莽就来到了未央宫。
刘彻擡眼看去,发现引路的小黄门气喘吁吁地跟着,王莽倒是不喘气不脸红的,看来他这身板儿是练出来了。
王莽给刘彻行礼:“王莽见过皇帝陛下。”
刘彻擡手:“起吧,不必多礼。”
“谢陛下。”
王莽的衣着比当初在长安时还要简单朴素了,整个人甚至透着一股仙风道骨的味儿,不过他行礼依旧十分恭敬,动作一点都不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