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朱元璋穿成了朱祁镇[历史直播] > 牡丹花下鬼刘骜(20)

牡丹花下鬼刘骜(20)(2/2)

目录

【说王莽备受争议,其实也没有那么厉害,在帝制时代,他妥妥是个反骨仔,是个篡权谋位的大奸臣,因为帝制时代的史书必然要站在皇帝的角度强调“正统”,王莽抢刘家皇位的行径,就是大逆不道,所以王莽被骂了两千年。即便是有人觉得他的改革,有一些正面意义,也不会成为帝制时代的主流思想。一直到帝制崩解,王莽的作为,才得到新的研究与解读。新的时代,王莽被许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认为他是一个无私而有远见的改革者。胡适觉得:“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呃……总之呢,王莽虽然人很奇葩,做的事也很奇葩,但他确实是历史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人物,他深刻地影响了西汉末的历史走向,也对后续两千年的历史产生了影响。】

【华夏历史上的改革者不少,王莽之前有商鞅,之后有王安石之等,他们都是勇敢的革新者,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最后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他们都曾努力发光发热,都在与时代的浪潮搏击时,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智慧与精力,他们敢于人先、穷则思变的精神,是我们应当看到并学习的。】

帝王们都沉默了,天幕对王莽的评价,真是几经变换啊,一会儿夸他,一会儿骂他的,没听进去的,还估计要觉得天幕立场不太坚定了。

之前天幕对其他人做评价,特别是几个帝王的时候,除了李隆基是前期夸,后期骂,其他的几乎都是从头骂到尾,有的甚至连祖宗皇帝都要拉出来骂,这并不能说明是天幕有所偏袒,或者有私心,相反,这说明王莽这个人,是非常复杂和多面的。

所以,对王莽的评价与研究,在帝制时代结束后,也有了一些反转。

这让许多帝王忍不住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抛开立场和利益关系,才能够更准确地去看一件事,去评价一个人,去看待一样东西?

李世民赞道:“天幕说的有道理。”

李治还有点懵:“嗯?”

李世民耐下心给他讲解道:“天幕说,王莽的革新,带着一些天真和不接地气,原因她也说了,便是因为他成长过于顺利,从未遭遇过什么困难,很容易自高自大,又想当然;但若我们只从自己角度去看,觉得王莽是个奸臣,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又如何看到他的闪光之处呢?又如何公正地去评价他呢?”

李治琢磨了一下,慢慢地也明白了过来,李世民的意思是,就像王莽不能客观地去了解西汉末时的社会情况,所以他的改革犹如空中楼阁一样,若他们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王莽,亦或者是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上的人和事,那他们所做的事,最后的结局,都无法给自己及后人最好最全面的经验。

研究史书,便是看别人做过的事,不管是成王败寇,都要去明白其中的因由道理,做得对做得好的就要学,错了、坏了事的,就要避免,这也是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的意思。

见李治逐渐明悟的表情,李世民心中感到安慰,稚奴虽然年纪小一些,身子骨弱一些,但他悟性比哥哥们强一些,这也是李世民愿意将皇位传给他的原因之一。

只是想到,李治以后在私人感情上,没有这份悟性和灵性,做了个坏榜样,李世民心中又痛得很。

罢了罢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世上本无圆满事,即便是作为皇帝,也不能贪心太多。

刘彻对天幕这样的评价,还是有些不满:“王莽他是改革者,是勇敢的试错者,可是别用我大汉的江山去试啊!”

不是自家的东西不心疼是吧?

刘彻都要心疼死了,想到王莽那一条条制度,好像都是怕江山太稳了,恨不得刀刀能致命一样,他就感觉心梗。

赵德昭表情奇异地听完天幕的评价,忍不住对赵匡胤道:“这天幕对王莽的评价真……新奇。”

怎么说呢,也不是觉得天幕说错了,就是感觉有点……站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样。初听时,觉得有些别扭,但是仔细想想,又挺对的。

赵匡胤懂赵德昭的意思,这孩子毕竟年轻,虽然不像赵德芳那样,非黑即白,但是很多东西,也都是从书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赵匡胤活的久了,才能明白,天幕这话信息量有多大,表达的意思有多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