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朱元璋穿成了朱祁镇[历史直播] > 牡丹花下鬼刘骜(13)

牡丹花下鬼刘骜(13)(2/2)

目录

【王莽能这么顺利搞倒淳于长,还是因为他是王家子弟,这些事,你换一个和王家没什么关系的人,看死的人会是谁?当然,王莽一直以来的优秀表现,也为他此次成功干掉淳于长,打下了基础,王根和王政君这些王氏一族话事人,肯定更愿意选王莽这种出色优异的后辈来传承王氏的权力与辉煌。】

【但淳于长只是小小绊脚石,对王莽影响更大的,应该是汉哀帝刘欣的继位。王莽才当上大司马一年多,皇帝就从刘骜换成了刘欣,刘欣与王氏这门外戚天然敌对,除了太后王政君刘欣不能明面上下手,还要恭敬对待,其他的王家人就没那么好待遇了。刘欣虽是新皇,可人家毕竟是皇帝,所以王莽只能卸职隐居。借着二儿子王获杀死家奴的事,王莽逼死亲儿子,重新获得了民间声誉与支持,刘欣不得不将他召回长安。】

【如果说,王莽对淳于长的下手,还只是一般的政斗,可是看到王莽逼死亲儿子时,主播还是心中一惊。杀死家奴这种事,按照当时律法处理就行了,不包庇不偏袒,已经是正直之人做能做的极限,可王莽直接逼死了亲儿子,到底有些冷血无情了。王莽是不是主观意图上,就计划好了利用儿子的事回长安,主播无从得知,只能从既定的事实上来看,这个人,表里并不如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①在情与法之间,不管是过于偏向情,还是过于偏向法,都是极端的行为,体现的是极端的心理取向。】

帝王们都不由自主地点了一下头。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句诗,也令众人品位良久。

嬴政来回复诵好几遍,最后点了点头道:“人心都是肉长的,若是对身边的血脉至亲都没什么牵动挂念,对外人又如何做到呢?”

这句诗,也令李世民突然有些触动到了,他被后人赞颂为“千古一帝”,被称为是“天选帝王”,可是在亲情儿女之事上,有了太多的错误和遗憾,有时候李世民都怀疑,自己这份帝王心,是不是修炼的不够彻底和到位,所以才铸就了现在的情况。

听到这句诗,李世民突然释然了,他是帝王没错,可是他也是一位父亲,他的孩子们,是他心爱的女人为他生下的,他对他们怀有一腔的慈父心,并没有任何问题。一个爱孩子宠孩子的父亲,并没有问题,所以那些事并不是对他的惩罚,也不是他的报应。

李治注意到李世民的情绪波动,发现他眼眶中有泪光隐隐,吃惊过后,也反应过来了。两个同父同母的哥哥的事,还有早夭的姐妹的事,都是他父亲心头的伤痕,那些伤,比他身上的病痛更加折磨他。

李治默然无语,只默默地递上了自己的手帕,他也想说点什么,安慰一下父亲,可是许多话滚到舌尖,只品咂几下后,便觉得不能入父亲的耳朵。

李世民接过帕子,轻轻拭了拭眼睛,很快恢复如常。

但他牢牢记住了这句诗,能宽慰他这位饱经沧桑的父亲的心。

朱元璋轻轻拍了一下桌案:“好!这句诗写得好啊!‘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不比那些酸唧唧的诗好得多?”

朱棣也笑了:“是啊,这句诗写得真好!”

朱棣自己做了父亲,看着朱高炽等几个孩子出生长大,也能慢慢体会到朱元璋的心情了,当他得知朱高炽竟然因为肥胖,当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那种心痛感,让他一下子就共情了失去了大哥的父亲。

就是!“怜子如何不丈夫”!真大丈夫,心中如何能没有一份柔软之处呢?

玄烨也喃喃念叨:“怜子如何不丈夫……怜子如何不丈夫……”

这一句诗,是他对胤礽的写照了。

他儿子众多,最得他心的,是胤礽,最令他失望的,也是胤礽。

胤禛知道,胤礽就是皇阿玛的一块心病,所以他识趣地不发出一点声音。但胤禛心中也颇为触动。

他本以为,像他们生在皇家的人,父子亲情,便不能温情脉脉,要隐藏,要显得公事公办一些,他的皇阿玛便是这样对他的。可“怜子如何不丈夫”?是啊,作为父亲,多给自己的孩子一些温情,多亲昵一些,又有什么问题呢?这与他成为铁面雍亲王,甚至成为一位冷血帝王,又有什么矛盾冲突的呢?

胤禛深吸了一口气,心中有一些东西,在悄然瓦解。

刘彻有些失神,王莽的做派,让他想到了自己。

他对太子刘据的防备,对刘据的猜疑,是他们父子罅隙的原因。王莽逼死了亲儿子,历史上的他,也做了同样的事!那他和王莽这等冷心冷肺的人,又有多大区别呢?或许这背后是因为一些误解,可误解的原因,不就是来源于不信任吗?

一直觉得自己心硬如铁的汉武帝刘彻,这时也忍不住流下两行清泪:“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呵呵……怜子如何不丈夫?!”

卫子夫,是他那稳居椒房殿49年而无过错的皇后;刘据,是他寄予厚望的太子,那样的两个至亲,怎么会走上那样的绝路呢?都是自己造下的孽吧?刘彻有些崩溃地想。

①“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出自鲁迅先生的《答客诮》

今天时九一八事变爆发92周年纪念日,在那段沉痛的岁月里,亦有鲁迅先生这样的清醒志士,一直坚持呼号呐喊。铭记每一段历史,从历史过往中汲取能量与智慧,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应该去做的事。

目录
返回顶部